拼音: fú     
注音:ㄈㄨˊ
部首:
总笔画:11

繁体字:

统一码:U+7D31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23947

五笔86:XDCY

仓颉:VFIKK

HTML代码:&#32049

CSS代码:\7D31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ribbon or cord used attach ornaments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折 折 点 点 点 点 横 撇 折 点 点



國語辭典

ㄈㄨˊ

 

繫印環用的絲繩。 《集韻·入聲·勿韻》:「紱,綬也。」 《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將率既至,授單于印紱。」 古代衣裳前的蔽膝。 《易經·困卦·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 唐·孔穎達·正義:「紱,祭服也。」 《聊齋志異·卷一一·王者》:「見有王者,珠冠繡紱,南面坐。」 通「韍」。


《康熙字典》

【未集】
【未集中】
部首:
总笔画:11
部首笔画:6
部外笔画:5

《廣韻》《集韻》《韻會》𠀤分勿切,音弗。 《博雅》綬也。 《易·困卦》朱紱方來。 《莊子·逍遙遊註》便謂足以纓紱其心矣。 《釋文》紱,或作紼。 《韻會》韍,通作黻。  又作紱。  又《韻補》叶方味切。 《張衡·西京賦》降尊就𤰞,懷璽藏紱。更旋閭閻,周觀郊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