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ù     
注音:ㄎㄨˋ
部首:
总笔画:12

繁体字:

统一码:U+7D5D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24927

五笔86:XDFN

仓颉:VFKMS

HTML代码:&#32093

CSS代码:\7D5D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trousers; breeches leggings; drawers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折 折 点 点 点 点 横 撇 点 横 横 折



《康熙字典》

【未集】
【未集中】
部首:
总笔画:12
部首笔画:6
部外笔画:6

《廣韻》《集韻》《正韻》𠀤苦故切,音庫。 《說文》脛衣也。 《史記·趙世家》夫人置兒絝中。  又《司馬相如傳》絝白虎。 《註》絝,古袴字。 《前漢·景十三王傳》短衣,大絝,長劒。 《後漢·廉范傳》平生無襦,今五絝。 《淮南子·原道訓》短綣不絝。 《集韻》或作袴。  又《玉篇》古文綯字。 《唐韻》《集韻》《韻會》𠀤苦故切,音庫。 《急就篇註》脛衣也。 《釋名》袴,跨。兩股各跨別也。 《揚子·方言》大袴謂之倒頓。 《郭註》今雹袴也。小袴謂之䘨𧘈。 《郭註》今𧝜袴也。 《又》齊魯之閒謂之䙭,或謂之櫳,關西謂之袴。 《禮·內則》衣不帛襦袴。 《王充·論衡》趙武藏于袴中。  又袴褶。 《吳志·裴松之註》呂範釋韝著袴褶,執鞭詣闕下。 《晉書·輿服志》袴褶之制,未詳所起。 《韻會》《馬韻》通㡁,《禡韻》通胯。 《正字通》兩股閒曰胯。通作跨。袴自是脛衣,必謂胯與袴同,無此事理。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刀切,音陶。 《爾雅·釋言》綯,絞也。 《註》糾絞繩索。 《詩·豳風》宵爾索綯。 《箋》夜作絞索,以待時用。  又《韻補》叶徒侯切。 《楊方·合歡詩》衣用雙絲綫,寢共無縫綯。子靖我不動,子遊我無留。


《说文解字》

【卷十三】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苦故切

脛衣也。从糸夸聲。

『清代:段玉裁』


脛衣也。
今所謂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㒳脛。古之所謂絝。亦謂之褰。亦謂之襗。見衣部。若今之滿當袴、則古謂之㡓。亦謂之幒。見巾部。此名之宜別者也。
从糸。夸聲。
苦故切。五部。按此字疑當同??作?。今皆作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