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ù     
注音:ㄐㄩˋ
部首:
总笔画:14

统一码:U+805A

字形分析:上下结构

四角:17232

五笔86:BCTI
五笔98:BCIU

仓颉:SEOOO

规范编号:51

五行属性:金

HTML代码:&#32858

CSS代码:\805A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assemble, meet together, collect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竖 竖 横 横 横 折 点 撇 竖 撇 撇 撇 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ㄐㄩˋ

会合,集合:~合。~会。~积。~集。~谈。~拢。~齐。~餐。欢~一堂。物以类~。凝~。~沙成塔。


assemble, meet together, collect
sich versammeln, zusammentreffen, zusammenkommen (V)​,erfassen, sammeln (Num)​,poly (Num, Chem)
se réunir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2) 同本义 [village] 聚,会也。——《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 一年而所居成聚。——《史记·五帝纪》 聚曰序。——《史记·平帝纪》 所止聚落化其德。——《后汉书·王扶传》。注:“小于乡曰聚。” 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刘向《说苑》 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 枚乘《上书谏吴王》 又如:聚落(村落里邑,人群聚居的地方) (3) 众;集团;一伙 [group] 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左传·成公十三年》 陈人恃其聚。——《左传·哀公十七年》 又如:聚观(群聚观看);聚口(犹齐声) (4) 地名 [Ju city]。在今山西省绛县东南

词性变化


   

<动>

(1) 会合;聚集 [assemble;flock together;gather;get together] 而发于众心之所聚。——《管子·君臣上》 聚室而谋日。——《列子·汤问》 以王命聚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鸣锣聚众。——《广东军务记》 聚至百有余乡。 又如:聚散浮生(指人生聚散无定。浮生:人活着的时候是虚浮无定的);聚麀之诮(比喻和不三不四的女人鬼混在一起,遭人耻笑。麀:母鹿,泛指母兽);聚寇(聚集起来的盗寇) (2) 积蓄,累积 [accumulate] 聚菽粟。——《墨子·尚贤中》 我今将畜积并聚之于仓廪。——《荀子·王制》 又如:聚沙成塔;聚米(堆积米粒做成模型以说明军事形势,运筹决策;米堆。形容矮小);聚货(聚集货物) (3) 征集 [collect] 太医以王命聚之。——柳宗元《捕蛇者说》 (4) 使民众聚居 [assemble;dwell in groups] 大叔完聚。(完;修好城墙。)——《左传》




國語辭典

ㄐㄩˋ

 

集合、會合。 如:「物以類聚」。 《易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吳句餘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於其舊。」 堆積、蓄積。 如:「聚沙成塔」。 《荀子·王制》:「我今將畜積并聚之於倉廩。」 《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 徵收、搜括。 《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ㄐㄩˋ

 

村落。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 唐·張守節·正義:「聚,謂村落也。」 漢·王襃〈僮約〉:「往來市聚,慎護姦偷。」 人群。 《左傳·成公十三年》:「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輔氏之聚。」 晉·杜預·注:「聚,眾也。」 積蓄。 《左傳·哀公十七年》:「楚白公之亂,陳人恃其聚而侵楚。」


《康熙字典》

【未集】
【未集中】
部首:
总笔画:14
部首笔画:6
部外笔画:8

《唐韻》《正韻》慈庾切《集韻》《韻會》在庾切,𠀤徐上聲。 《說文》會也。 《易·乾卦》君子學以聚之。 《禮·檀弓》聚國族於斯。 《前漢·高帝紀》五星聚于東井。 《管子·君臣篇》是以明君順人心,安情性而發於衆心之所聚。 《註》聚謂所同歸凑也。  又《玉篇》斂也。 《禮·樂記》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 《周禮·地官·稍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 《疏》聚是縣四百里,都五百里中畜聚之物。  又居也,邑落也。 《史記·五帝紀》一年而所居成聚。 《註》聚謂村落也。  又《秦本紀》幷諸小鄕聚,集爲大縣。 《註》萬二千五百家爲鄕聚。 《前漢·平帝紀》鄕曰庠,聚曰序。 《註》張晏曰:聚,邑落名也。師古曰:聚,小于鄕。  又積也。 《禮·月令》孟冬之月,命有司循行積聚,無有不斂。  又《管子·正篇》會民所聚曰道。 《註》聚謂衆所宜。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六材旣聚,巧者和之。 《註》聚,具也。  又《左傳·莊二十五年》城聚。 《註》晉邑。  又《唐韻》才句切《集韻》從遇切《正韻》族遇切,𠀤音𡒍。義同。  又音娵。 《史記·歷書》月名畢聚。日得甲子。索隱讀。  又與驟同。 《周禮·天官·獸醫註》趨聚之節。 《釋文》聚,本一作驟。  又《韻補》叶組救切,音僦。 《班固·西都賦》毛羣内闐,飛羽上覆。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


《说文解字》

【卷八】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才句切

會也。从乑取聲。邑落云聚。

『清代:段玉裁』


會也。
公羊傳曰。會猶冣也。注云。冣、聚也。按冖部曰。冣、積也。積以物言。聚以人言。其義通也。古亦叚埾爲聚。
从㐺。取聲。
才句切。古音在四部。
一曰邑落曰聚。
平帝紀。立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曰校。鄉曰庠。聚曰序。張晏曰。聚、邑落名也。韋昭曰。小鄉曰聚。按邑落、謂邑中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