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èn     
注音:ㄕㄣˋ
部首:
总笔画:13

统一码:U+8124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71232

五笔86:EDFE

仓颉:BMMV

五行属性:金

HTML代码:&#33060

CSS代码:\8124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raw meat for sacrifice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撇 折 横 横 横 撇 横 横 折 撇 点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shèn

<名>
(1) 古代祭社稷用的生肉 [sacrificial raw meat] 脤,肉也。——《广雅》 天王使石尚来归脤。——《谷梁传·定公十四年》。注:“脤,祭肉也。” 成子受脤于社。——《左传·成公十三年》 (2) 又如:脤膰(祭社稷和宗庙用的肉)



國語辭典

ㄕㄣˋ

shèn 

古代帝王祭祀用的生肉。 《玉篇·肉部》:「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皆社稷宗庙之肉也。」 《左传·闵公二年》:「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


《康熙字典》

【未集】
【未集下】
部首:
总笔画:13
部首笔画:6
部外笔画:7

《廣韻》時忍切《集韻》《韻會》是忍切《正韻》時軫切,𠀤音腎。 《說文》社肉。本作祳。盛以蜃,故謂之祳,天子所以親遺同姓。 《玉篇》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皆社稷宗廟之肉也。 《博雅》肉也。 《左傳·閔二年》梁餘子養曰:帥師者受命于廟,受脤于社。 《註》脤,宜社之肉,盛以脤器。 《前漢·五行志》成肅公受脤于社不敬。 《註》服虔曰:脤,祭社之肉也。盛以蜃器,故謂之脤。師古曰:𧒏,大蛤也。  又生肉曰脤。 《穀梁傳·定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實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  又狸脤,地名。見《春秋·成十七年》。  又無脤,人名。 《莊子·德充符》闉跂支離無脤說衞靈公,靈公說之。 《註》無脤,名也。 《集韻》或作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