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ú     piǎo     
注音:ㄈㄨˊ,ㄆㄧㄠˇ
部首:
总笔画:13

统一码:U+83A9

字形分析:上下结构

四角:44407

五笔86:AEBF

仓颉:TBND

规范编号:52

五行属性:木

HTML代码:&#33705

CSS代码:\83A9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membrane lining inside of reed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竖 竖 撇 点 点 撇 折 竖 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ㄈㄨˊ

芦苇秆里面的薄膜:葭~。


其它字义


 

piǎo   ㄆㄧㄠˇ

同“殍”。

membrane lining inside of reed
chaume,épiderme,union intime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名>
(1) 莩草 [rush]。禾本科。多年生草本。茎细长,高一米许。叶片扁平,条状披针形 莩,莩草也。——《说文》张舜徽注: “莩此草生湖地,色淡白,可以盖屋,湖、 湘间平野亦多有之。” (2) 植物茎杆里的白膜或种子的外皮 [membrane] 朱实虽先熟,琼莩纵早开,流莺故犹在,争得讳含来。——唐· 李商隐《百果嘲樱桃》 (3) 又如:莩甲(种子脱去皮壳而萌发) (4) 另见 piǎo


基本词义


piǎo

<(1) 同“殍” [same as “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饿莩(饿死的人) (3) 另见 fú



國語辭典

ㄈㄨˊ

 

植物名。禾本科稷属,多年生草本。茎细长,叶扁平呈条状披针形。秋日,茎梢抽花穗,形似粟穗而极疏,呈淡绿色。 芦茎里的薄膜。 《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群臣非有葭之亲,鸿毛之重。」 唐·颜师古·注:「晋灼曰:『莩,葭里之白皮也,皆取喻于轻薄也。』」


ㄆㄧㄠˇ

piǎo 

饿死的人。 《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通「殍」。


《康熙字典》

【申集】
【申集上】
部首:
总笔画:13
部首笔画:6
部外笔画:7

《唐韻》芳無切,音孚。 《前漢·中山靖王傳》今羣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 《註》葭,蘆也。莩者,其𥮉中白皮至薄者也。  又《爾雅·釋草》莩,麻母。 《註》苴麻盛子者。 《儀禮·喪服》小功布衰裳,澡麻帶絰。 《註》澡者,治去莩垢,不絕其本也。  又《唐韻古音》縛謀反。 《集韻》房尤切,𠀤音浮。草名。  又《廣韻》平表切。與殍通。 《孟子》野有餓莩。 《疏》郊野之閒有餓而死者。  又通摽。 《王應麟·詩攷》莩有梅。莩,零落也。 《前漢·食貨志》作𦭼。詳𦭼字註。


《说文解字》

【卷一】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芳無切

艸也。从艸孚聲。

『清代:段玉裁』


艸也。从艸。孚聲。
芳無切。古音在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