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ù     zhuó     zhe     
注音:ㄓㄨˋ,ㄓㄨㄛˊ,˙ㄓㄜ
部首:
总笔画:14

繁体字:

统一码:U+8457

字形分析:上下结构

四角:44604

五笔86:AFTJ

仓颉:TJKA

规范编号:50

五行属性:木

HTML代码:&#33879

CSS代码:\8457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manifest; (Cant.) to wear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竖 竖 横 竖 横 撇 竖 折 横 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ù   ㄓㄨˋ

显明,显出:~名。~称。显~。昭~。卓~。 写文章,写书:~述。编~。~书立说。 写作出来的书或文章:名~。巨~。遗~。译~。~作。 古同“贮”,居积。


其它字义


 

zhuó   ㄓㄨㄛˊ

附着,穿着。同“着(zhuó)”。

 

zhe   •ㄓㄜ

助词。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同“着(zhe)”。

manifest; (Cant.) to wear
gleich wie 着 (veraltet)​ ,berühren (V)​,Feuer fangen ,in Kontakt kommen ,bildet nach einem Verb die Verlaufsform ,deutlich, verfassen, zeigen (V)​,an etw. haften; anziehen (veraltet, jetzt wird zu 着)​ (V)
perdre la tête,s'énerver,atteindre,brûler,atteindre,toucher,appliquer (une couleur)​,porter,se vêtir,(marque le déroulement d'une action)​,mouvement (échecs)​,d'accord!,(dialecte)​ pour ajouter,remarquable,manifester,écrire,oeuvre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zhù

<形>
(1) (形声。从艸,者声。“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本义:明显,显著;突出) 同本义 [marked;remarkable] 著,明也。——《小尔雅》 名著而男女有别。——《礼记·大传》 著不息者,天也。——《礼记·乐记》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世说新语·仇隙》 此臣素著狂直于也。——《汉书·朱云传》 (2) 又如:著海内(天下著名);昭著(明显);卓著(突出的好);著姓(有显著名声的家族;使姓氏显著);著号(著名;著称)

词性变化


  zhù  

<动>

(1) 显现;显扬 [show] 其不善而著其善。——《礼记·大学》 诚则形,形则著。——《礼记·中庸》 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韩非子·功名》 病郑也。著 郑伯之罪也。——《谷梁传·僖公六年》 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以著其洁。——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最著者二。——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 又 华林部独著。 (3) 又如:颇著成效;著白(明白);著相(佛教语。有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形象状态) (4) 写作;撰述,用文字显明地表述 [write]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仆诚已著此书。——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著《灵宪》。——《后汉书·张衡传》 著书之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携所著书。——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著作郎(主管天下文章、著作的官吏);著作人(古人称为著作者。指书籍的作者);编著(参考利用已有的资料写成书) (6) 画图 [draw the pictures] 尧、 舜所以昌, 桀、 纣所以亡,皆著于堂。——《淮南子》 (7) 明了 [understand] 彼知丘之著于己也。——《庄子》 (8) 登记,记载 [register;record] 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论游户自实》 (9) 又如:著令(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著名(写上名字或名称);著籍(记姓名于宫门的门籍;记名于某学者门下为弟子;登记在户籍上) (10) 标出 [put a mark on] 书其贾数而著其物,若今时题署物。——《周礼》 (11) 建立;引申为成就 [found] 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 (12) 又如:著庸(立功);著称(命名。给予名称)


  zhù  

<名>

(1) 作品 [work]。如:名著(有价值的出名著作);原著(著作的原本);论著(带有研究性的著作);新著 (2) 土著 。指定居不迁的人 [native;original inhabitants] 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后汉书》 (3) 另见 zhāo;zháo;zhe;zhuó




國語辭典

ㄓㄨˋ

zhù 

显露、表现。 《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标举、标示。 《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 《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撰述、写作。 《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 《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记载。 《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ㄓㄨˋ

zhù 

文章、作品的通称。 如:「名著」、「巨著」。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ㄓㄨˋ

zhù 

显明。 如:「显著的差别」。


ㄓㄠˊ

zháo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 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接触。 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陷入、中计。 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ㄓㄠˊ

zháo 

恰好、得当。 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ㄓㄨㄛˊ

zhuó 

穿上。 《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 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附、接触。 如:「附著」。 《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及、到。 如:「著陆」。 《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 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开花或结果。 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命令、差使。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 《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ㄓㄨㄛˊ

zhuó 

下棋行子。 如:「棋高一著」。 处事的方法、计策。 如:「失著」、「无著」。 事情的归宿。 如:「著落」。


ㄓㄜ˙

zhe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 如:「坐著」、「正说著话」。 表示动作的存有。 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 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 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ㄓㄠ

zhāo 

计策、方法。 《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ㄓㄠ

zhāo 

放置。 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受。 如:「著风」、「著凉」。 发生。 如:「著急」、「著慌」。


ㄓㄠ

zhāo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 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康熙字典》

【申集】
【申集上】
部首:
总笔画:14
部首笔画:6
部外笔画:8

《集韻》《韻會》《正韻》𠀤陟慮切,音箸。 《博雅》明也。 《中庸》形則著。 《晏子·諫上篇》君之德著而彰。  又《管子·立政篇》十二月一著。 《註》著,標著也,使傰曹署著其名。 《周禮·典婦功註》書其賈而著其物。  又《前漢·景帝紀》廷尉與丞相更議著令。 《註》著音著作之著。 《晉書·職官志》魏太和中,詔置著作郞,於此始有其官。  又《小爾雅》思也。  又與貯通。 《家語》子貢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閒。 《註》著,居也。  又《詩·齊風》俟我于著乎而。 《傳》門屏之閒曰著。  又《左傳·昭十二年》若不廢君命則固有著矣。 《註》著,位次也。 《前漢·五行志》朝內列位有定處,所謂表著也。  又《廣韻》直餘切,音除。 《爾雅·釋天》太歲在戊曰著雍。 《韻會》表著之著亦音除。  又《羣經音辨》藥草也。 《爾雅·釋草》味。荎著。 《註》音儲。  又《類篇》陟略切,音芍。被服也。 《晉書·宣帝紀》關中多蒺䔧,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  又《儀禮·士喪禮》幎目用緇,方尺二寸,䞓裏著組繫。 《註》著,充之以絮也。 《韓詩外傳》士褐衣縕著,未甞完也。  又《集韻》直略切,音擆。 《吳越春秋》從隂收著,望陽出糶。 《註》著。置也。  又《類篇》附也。 《前漢·贾誼傳》黑子之著面。  又《禮·明堂位》著,殷尊也。 《註》著地無足。  又《前漢·張騫傳》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其俗土著。 《師古註》土著,謂有城郭常居,不隨畜牧移徙。 《後漢·李忠傳》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 《直音》俗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