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横 竖 竖 横 撇 折 横 撇 横 竖 折 横 竖 折 折 撇 点
隐避起来:埋~。包~。~奸。~匿。隐~。蕴~。~污纳垢。 收存起来:收~。~品。~书。储~。
<名>
(1) 收藏财物的府库 [storing place;depository] 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周礼·天官·宰夫》。治藏,藏文书器物。 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宝藏兴焉。——《礼记·中庸》 俄而范氏之藏大火。——《列子·黄帝》 太宗尝发宝藏,令诸女择取之。——《宋史·太宗七女传》 (2) 又如:藏吏(负责宫内府库的官吏);库藏(仓库);藏户(仓库的出入口);藏府(公家的府库) (3) 内脏。后作“脏” [internal organs] 酒练五藏。——汉· 枚乘《七发》 五味者何?曰:五藏。——《管子·水地》 百骸九窍六藏。——《庄子·齐物论》 吸新吐故以练藏。——《汉书·王吉传》 (4) 臟是后起的分别字,以别于“宝藏”的“藏”。 (5) 又如:藏府(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同脏腑) (6) 佛教或道教的经典的总称 [Buddhist or Taoist scriptures] 为景灵使,阅道藏。——《宋史·王钦若传》 (7) 又如:藏主(主持佛事的当家和尚);三藏(佛经经典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总称“三藏”);道藏(道教书籍的总汇);释藏(佛教经典的总汇) (8) 宝藏 [precious(mineral)deposits] 只道他掘了藏,原来却做了这样生意,故此有钱。——《醒世恒言》 (9) 藏族 [Tibetan]。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西藏和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 (10) 西藏的简称。西藏地区 [Xizang]。如:藏羊(西藏高原所产的羊);藏文(西藏的文字);藏香(西藏一带所产的一种线香) (11) 另见 cáng
ㄘㄤˊ
储存。 如:「收藏」、「储藏」。 《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隐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纳垢」。 《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怀抱。 《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ㄘㄤˊ
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ㄗㄤˋ
储存东西的地方。 如:「宝藏」。 《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 《史记·卷三○·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 内脏。 《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 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 通「脏」。 西藏的简称。 如:「蒙藏一带」。 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 如:「道藏」、「藏经」。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
《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𠀤音鑶。 《說文》匿也。 《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又蓄也。 《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又兹郞切,音臧。草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 《註》藏莨,草中牛馬芻。 又才浪切,音臓。 《禮·月令》謹蓋藏。 《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 又與臓通。 《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 《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 《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𠀤氣之所藏。 《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說文》《漢書》通用臧。
切部: 昨郎切
『宋代:徐鉉徐鍇』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