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ù     
注音:ㄩˋ
部首:
总笔画:14

统一码:U+872E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53150

五笔86:JAKG

仓颉:LIIRM

规范编号:53

五行属性:木

HTML代码:&#34606

CSS代码:\872E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a fabulous creature like a turtle; a toad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竖 折 横 竖 横 点 横 竖 折 横 横 折 撇 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ㄩˋ

传说中一种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鬼~(喻阴险的人)。


a fabulous creature like a turtle; a toad
Fabeltier (S)
monstre légendaire embusqué au fond des eaux pour attaquer l'Homme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名>
〈名〉 (1) (形声。从虫,或( yù )声。本义:鬼名。传说中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 (2) 同本义 [a fabulous creature,said to be like a turtle and blow poisonous sand in man’s face] 为鬼为魊。——《诗·小雅·何人斯》。传:“短狐也” 蜮伤躬只。——《楚辞·大招》 (3) 又如:蜮势鬼形(形容像鬼怪般凶恶吓人的样子);蜮祥(灾变将至的征兆);蜮射(蜮含沙射人为灾,使人得病) (4) 一种食禾苗的害虫 [a kind of injurious insect]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吕氏春秋》



國語辭典

ㄩˋ

 

传说中一种会害人的水中毒虫,形状似鳖,能含沙射人。 《抱朴子·内篇·登涉》:「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如闻人声,缘口中物如角弩,以气为矢,则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发疮,中影者亦病。」 唐·白居易〈寄元九〉诗:「山无杀草霜,水有含沙蜮。」 也称为「短狐」。 一种食苗叶的害虫。 《吕氏春秋·士容论·任地》:「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汉·高诱·注:「食叶曰蜮。」


《康熙字典》

【申集】
【申集中】
部首:
总笔画:14
部首笔画:6
部外笔画:8

《唐韻》雨逼切《正韻》越逼切,𠀤音域。 《說文》短狐也。 《詩·小雅》爲鬼爲蜮。亦作𧌒。 《春秋·莊十八年》秋有𧌒。 《註》蜮,短狐也,《本草》謂之射工,蓋以含沙射人爲災。《五行傳》曰:𧌒如鼈,三足,生於南越,一名射影。在水中,人在岸上,影見水中,投人影,則殺之,故曰射影,或謂含沙。射人,入皮肌,其創如疥。服虔云:徧身濩濩或或,故爲災。 《公羊傳》𧌒之猶言惑也。  又山名。 《山海經》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又與魊通。 《張衡·東京賦》况鬾𧌒與畢方。 《註》《漢舊儀》曰:魊,鬼也。魊、𧌒古字通。  又《韻會》獲北切,音或。義同。


《说文解字》

【卷十三】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于逼切

短狐也。似鼈,三足,以气䠶害人。从虫或聲。


『宋代:徐鉉徐鍇』


臣鉉等曰:今俗作古獲切,以爲蝦蟆之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