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é     
注音:ㄜˊ
部首:
总笔画:11

繁体字:

统一码:U+8A1B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4610

五笔86:YWXN

仓颉:YROP

HTML代码:&#35355

CSS代码:\8A1B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swindle, cheat; erroneous, wrong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点 横 横 横 竖 折 横 撇 竖 撇 折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é   ㄜˊ

錯誤:~字。~誤(文字、記載錯誤)。~謬。~傳(chuán )。以~傳~。 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詐。 謠言:~言(➊詐偽的話,謠言;➋胡言亂語)。 感化,變化:“歲月遷~。” 野火燒。


swindle, cheat; erroneous, wrong


國語辭典

ㄜˊ

é 

錯誤。 宋·朱熹〈山北紀行〉:「百世踵謬訛,彝倫日頹圮。」 謠言。 如:「以訛傳訛」。 《宋史·卷二九三·張詠傳》:「止訛之術,在乎識斷。」 姓。如宋代有訛勃囉。


ㄜˊ

é 

不正確的、不實在的。 如:「訛字」。 《詩經·小雅·沔水》:「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ㄜˊ

é 

欺騙、恐嚇。 如:「訛詐」。 《紅樓夢·第四八回》:「訛他拖欠官銀,拿他到衙門裡去。」 感化。 《書經·堯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 《詩經·小雅·節南山》:「式訛爾心,以畜萬邦。」


《康熙字典》

【酉集】
【酉集上】
部首:
总笔画:11
部首笔画:7
部外笔画:4

《廣韻》五禾切《集韻》《韻會》《正韻》吾禾切,𠀤音囮。 《玉篇》與譌同。僞也,謬也,舛也。 《詩·小雅》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傳》訛,僞也。 《說文》《宋書·五行志》引《詩》𠀤作譌言。  又《爾雅·釋詁》言也。 《註》世以妖言爲訛。 《前漢·翟方進傳》民人訛謠。 《吳志·孫皓傳》妖訛橫興。  又《爾雅·釋言》化也。 《書·堯典》平秩南訛。 《傳》訛,化也。 《史記·五帝紀》作南譌。 《索隱》作南爲,謂所當爲之事也。 《讀書通》又通作僞。 《前漢·王莽傳》毎縣則薅,以勸南僞。 《師古註》僞,讀曰訛。化也。  又《爾雅·釋詁》動也。 《詩·小雅》或寢或訛。 《傳》訛,動也。 《韓詩》作譌。覺也。  又《集韻》通作吪。 《詩·王風》尚寐無吪。 《傳》吪,亦動也。本亦作訛。  又獸名。 《神異經》西南荒中出訛獸,狀若兔,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肉美,食之言不眞。一名誕。  又蛇名。 《埤雅》恩平郡譜,蛇謂之訛。  又火名。 《柳宗元·述舊言懷詩》訛火亟生煆。 《註》野火也。 《山海經》作譌火。  又姓。 《唐書·南蠻傳》巂州新安城旁有六姓蠻,三曰訛蠻。 《宋史·眞宗紀》夏國監軍訛勃囉。  又《集韻》牛何切,音莪。亦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