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ǔ     yù     
注音:ㄩˇ,ㄩˋ
部首:
总笔画:14

繁体字:

统一码:U+8A9E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1661

五笔86:YGKG

仓颉:YRMMR

HTML代码:&#35486

CSS代码:\8A9E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language, words; saying, expression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点 横 横 横 竖 折 横 横 竖 折 横 竖 折 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ㄩˇ

話:~言。漢~。英~。~錄。~匯。~重心長。 指“諺語”或“古語”:~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代替語言的動作:手~。旗~。 說:細~。低~。


 

  ㄩˋ

告訴:不以~人。


language, words; saying, expression
Sprache (S)
dire à,langue,langage,parler,dire,contexte (d'une phrase ou d'un tex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動>

〈動〉 (1) 告訴,使知道 [inform;tell]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公元年》 吾語女。——《論語·陽貨》 若引其許,若至,語人。——《三國志·方使傳》 夫語妻曰:“爲王作劍,三年乃成…往必殺我。”——晉· 幹寶《搜神記》 貧者語於富者曰…——清· 彭端淑《爲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語言(告訴);語其友;不[可]以語人 (2) 另見 yǔ



國語辭典

ㄩˇ

 

說話、談論、議論。 如:「不言不語」、「默默不語」。 《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去後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蟲鳥野獸鳴叫。 唐·韋莊〈應天長·綠槐陰裡黃鶯語〉詞:「綠槐陰裡黃鶯語,深院無人春晝午。」 宋·范成大〈蛩〉詩:「壁下秋蟲語,一蛩鳴獨雄。」


ㄩˇ

 

用口頭表達的話。 如:「語言」、「語無倫次」。 唐·岑參〈逢入京使〉詩:「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詩詞文章中的字句。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宋史·卷二六三·李穆傳》:「十歲為詩,往往有警語。」 特指古語、諺語、俗語等。 《穀梁傳·僖公二年》:「語曰:『脣亡則齒寒。』」 《商君書·更法》:「語曰:『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傳達思想或訊息的動作或信號。 如:「手語」、「旗語」。 南朝梁·劉孝威〈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詩:「窗疏眉語度,紗輕眼笑來。」 蟲鳥等的鳴叫聲。 如:「蟬語」。 《後漢書·卷八六·南蠻西南夷傳·西南夷傳》:「及其化行,則緩耳雕腳之倫,獸居鳥語之類,莫不舉種盡落。」


ㄩˋ

 

告訴。 《論語·陽貨》:「居,吾語女。」 《晉書·卷六六·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康熙字典》

【酉集】
【酉集上】
部首:
总笔画:14
部首笔画:7
部外笔画:7

《唐韻》魚舉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𠀤魚上聲。 《說文》論也。 《徐曰》論難曰語。語者,午也。言交午也。吾言爲語,吾,語辭也。言者直言,語者相應答。 《釋名》敘也。敘己所欲說也。 《易·頤卦》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 《詩·大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 《疏》直言曰言,謂一人自言。答難曰語,謂二人相對。 《禮·雜記》三年之喪,言而不語。 《註》言,自言己事也。語,爲人論說也。 《家語》孔子之郯,遭程子于塗,傾蓋而語終日。  又國名。 《別國洞冥記》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善語國。  又《廣韻》牛倨切《集韻》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𠀤魚去聲。 《廣韻》告也。 《增韻》以言告人也。 《左傳·隱元年》公語之故。 《論語》居,吾語女。  又敎戒也。 《魯語》主亦有以語肥也。  又地名。 《前漢·閩粵王傳》錢唐榬終古斬徇北將軍爲語兒侯。 《孟康註》語兒,越中地也。今吳南亭是。 《師古曰》語,或作篽、籞。


《说文解字》

【卷三】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魚舉切

論也。从言吾聲。

『清代:段玉裁』


論也。
此卽毛鄭說也。語者、禦也。如毛說。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如鄭說。與人相荅問辯難謂之語。
从言。吾聲。
魚舉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