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点 横 横 横 竖 折 横 折 点 撇 撇 点 横 竖 折 横 点 撇 横
告發,檢舉。《説文•言部》:“證,告也。”《論語•子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驗證;證實。《廣雅•釋詁四》:“證,譣也。” 憑證;證據。《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平心去私,慎用六證。” 善美,行為不傾邪。《太玄•從》:“人不攻之,自然證也。” 諫浄。《吕氏春秋•誣徒》:“愎過自用,不可證移。” 佛教用語。指修行得道。《五燈會元•西天祖師•四祖》:“尊者在世化導,證果最多。” 病況,症候。後作“症”。《列子•周穆王》:“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ㄓㄥˋ
告發。 《說文解字·言部》:「證,告也。」 《論語·子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用憑據、事實來表明或斷定。 如:「證明」、「證實」。 《莊子·秋水》:「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ㄓㄥˋ
憑據。 如:「人證」、「停車證」、「借書證」。 病症、症候。 如:「三焦辨證」、「血分證」。 《列子·周穆王》:「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廣韻》《集韻》《韻會》𠀤諸應切,蒸去聲。 《說文》告也。 《玉篇》驗也。 《增韻》𠋫也,質也。 《論語》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令其辭證皆引王。 《後漢·張衡傳》采前世成事,以爲證驗。 《宋書·沈約自序》探摘是非,各標證據。 又與徵通。 《禮·中庸》雖善無徵,無徵不信。 《註》善無明徵,則其善不信也。徵或爲證。 《集韻》唐武后作𨭻。
切部: 諸應切
『清代:段玉裁』
諸應切。六部。今人爲證驗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