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点 折 竖 折 横 撇 点
<名>
〈名〉 (1) 见识;知识 [knowledge]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thought]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
〈副〉 (1) 通“适”。刚才 [just now]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动>
〈动〉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put a mark]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remember]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shí
<名>
〈名〉 (1) 旗帜。后作“帜” [flag]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raised words on a bell]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mark;sign]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