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òu     
注音:ㄉㄡˋ
部首:
总笔画:7

统一码:U+8C46

字形分析:独体结构

四角:10108

五笔86:GKUF

仓颉:MRT

规范编号:54

五行属性:火

HTML代码:&#35910

CSS代码:\8C46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beans, peas; bean-shaped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竖 折 横 点 撇 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dòu   ㄉㄡˋ

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科。~子。~荚(豆角儿)。~浆。~绿。煮~燃萁。目光如~。 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土~儿。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 姓。


beans, peas; bean-shaped
Schale auf schmalem Säulenfuß (S)​,Bohne, Hülsenfrucht (S, Agrar)​,Dou (Eig, Fam)
légumineux,haricot,pois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dòu

<名>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2)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standing cup] 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卬盛于豆。——《诗·大雅·生民》 (3) 又 于豆于登。 笾豆大房。——《诗·鲁颂·閟宫》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尔雅》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又如:豆俎(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豆笾(古代宴会和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器皿。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 (5) 古代容器 [vessel]。亦为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 四升为豆。——《左传·昭公三年》 (6) 又如:豆登(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较浅) (7) “豆”假借为“菽”,豆类植物的总称 [bean]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 (8) 又如:扁豆;黑豆;豆觞(豆肉觞酒的简称);豆腐饭(旧称家常便饭);豆腐牌儿(卖豆腐的布招);豆糜(煮豆为粥);豆苗(豆的幼苗);豆剖瓜分(比喻疆土分裂);豆秧(豆的幼苗);豆藤(豆类植物中蔓生种的茎杆) (9) 古代重量单位 [a weight unit]。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十六黍为一豆。——《说苑辨物》 (10) 样子像豆的东西 [sth.resembling a bean]。如:豆姑娘(小姑娘);豆火(指火小如豆);土豆;豆肉(指一豆所盛之肉) (11) 姓



國語辭典

ㄉㄡˋ

dòu 

古代盛食品的器皿。器浅似盘,圈足,多数有盖。盛行于商周时期,后亦作为礼器。 《说文解字·豆部》:「豆,古食肉器也。」 《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汉·郑玄·笺:「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 双子叶植物中离瓣植物豆科的泛称。草本、木本均有。叶多复叶,间或为单叶,互生,通常具托叶。花为蝶形,实皆结荚,种子无胚乳,间或含少量胚乳。种类甚多,遍产世界各地。用途极广,供食用、药用或观赏等。 姓。如汉代有豆如意,清代有豆文武。 二一四部首之一。


《康熙字典》

【酉集】
【酉集中】
部首:
总笔画:7
部首笔画:7
部外笔画:0

《唐韻》徒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𠀤音竇。 《說文》古食肉器也。 《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 《書·武成》執豆籩。 《詩·小雅》爲豆孔庶。 《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 《註》豆,祭器,狀如鐙。 《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 《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  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又《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 《註》崇,高也。豆實四升。 《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又《揚子·方言》𨻰、楚、宋、衞謂桮𥯛爲豆籠。 《註》盛桮器籠也。 《集韻》或作梪、䇺。  又《韻略》穀也。 《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 《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 《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 《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  又《博雅》天豆,雲實也。  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  又相思子一名紅豆。  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又官名。 《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 《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  又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  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又《正韻》當口切,音斗。 《玉篇》量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 《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蓋譌倂耳。  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 《周禮·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 《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 《釋文》豆,音羞。  又《韻補》叶動五切,音杜。 《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叶保,保音補。  又叶田故切,讀作渡。 《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 《音學五書》豆叶孺。  又山名。 《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爲渡。 《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从壴,亦以豆得聲。


《说文解字》

【卷五】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徒候切

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屬皆从豆。

『清代:段玉裁』


古食肉器也。
考工記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左傳曰。四


谜语

"豆" 为谜底的谜语

  1. 同心在前头 (打一字)

  2. 兰开二度结同心 (打一字)

  3. 【解释】 “兰”开二度就是“兰”字去掉下面的“二”,结“同”心就是取“同”字的中间部分,合为“豆”。


  4. 前前后后团结一致 (打一汉字)

  5. 【解释】 “豆”字下部是“前”的前端,上部是“后”的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