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ní     
注音:ㄋㄧˊ
部首:
总笔画:15

统一码:U+8F17

字形分析:上下结构

四角:57012

五笔86:LVQN
五笔98:LEQN

仓颉:JJHXU

规范编号:55

五行属性:火

HTML代码:&#36631

CSS代码:\8F17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the cross-bar at the end of a carriage pole; linchpin of a large carriage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竖 折 横 横 横 竖 撇 竖 横 折 横 横 撇 折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名>
古代大车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活销 [The crossbar at the end of a carriage pole] 輗,大车辕端持衡者,从车,兒者。——《说文》 吾不知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而引三十石之任,盖辕与鬲相接之关键曰輗也。——《韩非子》 大车无輗。——《论语》 辐朽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明· 方孝儒《越车》



國語辭典

ㄋㄧˊ

 

古代大车车辕与横木相连接的插销。 《说文解字·车部》:「𫐐,大车辕耑持衡者也。」 清·段玉裁·注:「辕与衡相接之关键也。」 《论语·为政》:「大车无𫐐,小车无𫐄,其何以行之哉?」 《文选·王襃·四子讲德论》:「乘辂而歌,倚𫐐而听之。」


《康熙字典》

【酉集】
【酉集下】
部首:
总笔画:15
部首笔画:7
部外笔画:8

《廣韻》五稽切《五音集韻》牛肌切《正韻》研奚切,𠀤音倪。 《說文》大車轅端持衡者。 《論語》大車無輗。  又《六書故》轅端橫木,卽衡也。輗乃持衡者,大車載重岐衡,故與小車不同。  又《五音集韻》五計切,音羿。𣔬輗,車名。𣔬字原从木从𢌿作。


《说文解字》

【卷十四】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五雞切

大車轅耑持衡者。从車兒聲。

『清代:段玉裁』


大車轅耑持衡者也。
轅與衡相接之關鍵也。墨子曰。吾不知爲車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此與小車之䡇同用而異名。許不與䡇篆爲伍者、大車别於小車也。自輗至輂五篆皆言大車。前文䡞篆當亦廁此處。
从車。兒聲。
五雞切。十六部。
輗或从宐。
宐聲在十七部。與十六部合韵冣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