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nǎi     
注音:ㄋㄞˇ
部首:
总笔画:13

统一码:U+8FFA

字形分析:半包围结构

四角:31306

五笔86:SPD

仓颉:YMCW

规范编号:54

五行属性:火

HTML代码:&#36858

CSS代码:\8FFA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then, thereupon, only then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竖 折 撇 折 横 点 折 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nǎi   ㄋㄞˇ

同“乃”。 姓。


then, thereupon, only then
darauf, daraufhin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nǎi

<名>
(1) 姓 (2) 乃的异体字。



國語辭典

ㄋㄞˇ

nǎi 

你。 《史记·卷九七·陆贾传》:「迺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此、这。 《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迺子耶?」


ㄋㄞˇ

nǎi 

于是。 《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时单于与中郎将杜崇不相平,迺上书告崇。」 同「乃 」。


ㄋㄞˇ

nǎi 

竟然、居然。 《宋史·卷四一六·余玠传》:「儒者中迺有此人!」 同「乃 」。


ㄋㄞˇ

nǎi 

姓。如元代有迺穆泰。


《康熙字典》

【考證 】
【酉集下】
部首:
总笔画:13
部首笔画:7
部外笔画:6

〔《賈誼·治安策》太子迺生。〕 謹照原書賈誼治安策改前漢贾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