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án     
注音:ㄊㄢˊ
部首:
总笔画:15

统一码:U+90EF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97827

五笔86:OOBH

仓颉:FFNL

规范编号:52

五行属性:火

HTML代码:&#37103

CSS代码:\90EF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name of a small ancient principality which was situated in what is now part of Shantung and Kiangsu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点 撇 撇 点 点 撇 撇 点 折 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tán   ㄊㄢˊ

〔~城〕地名,在中国山东省。


name of a small ancient principality which was situated in what is now part of Shantung and Kiangsu
Tan (Eig, Fam)
(nom de famille)​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Tán

<名>
古国名 [Tan state]。在今山东省郯城北



國語辭典

ㄊㄢˊ

tán 

国名。周封少昊之后于此,后灭于越。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郯城县西南。 姓。如元代有郯韶。


《康熙字典》

【酉集】
【酉集下】
部首:
总笔画:15
部首笔画:7
部外笔画:8

《唐韻》《集韻》徒甘切《正韻》徒藍切,𠀤音談。國名。 《說文》少昊之後所封。 《春秋·宣四年》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又《昭十七年》郯子來朝。  又邑名。 《前漢·地理志》郯縣,屬東海郡。  又姓。 《集韻》郯以國爲氏。通作談。


《说文解字》

【卷六】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徒甘切

東海縣。帝少昊之後所封。从邑炎聲。

『清代:段玉裁』


東海縣。
東海郡郯、二志同。今山東沂州府郯城縣縣西南百里有故郯城。
帝少昊之後所封。
前志曰。郯、故國。少昊後。盈姓。按盈卽嬴字。宣四年經曰。公及齊矦平莒及郯。
从邑。炎聲。
徒甘切。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