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ī     
注音:ㄆㄧ
部首:
总笔画:12

统一码:U+921A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82110

五笔86:QXXN

仓颉:CPP

五行属性:金

HTML代码:&#37402

CSS代码:\921A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笔画顺序

笔顺:撇 点 横 横 竖 点 撇 横 横 折 撇 折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名>
(1) 犁刃 [plough’s blade] 鈚,犁馆别名。——《广韵》。周祖谟校勘记:“馆字误,《集韵》作‘鈚’是也。” (2) 鈚箭。箭的一种 [arrow]。如:鈚子箭(即鈚箭);鈚箭(箭头较薄而阔,箭杆较长)



國語辭典

ㄆㄧˊ

 

箭頭較薄而闊,箭桿較長的箭。 唐·杜甫〈七月三日亭午已後校熱退晚加小涼穩睡有詩因論壯年樂事戲呈元二十一曹長〉詩:「長鈚逐狡兔,突羽當滿月。」


ㄆㄧ

​pī 

(一)​之又音。


《康熙字典》

【戌集】
【戌集上】
部首:
总笔画:12
部首笔画:8
部外笔画:4

《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𠀤音毗。 《玉篇》鐵也。  又《廣韻》犁錧別名也。  又《集韻》一曰箭名。或作鎞錍。 《杜甫詩》長鈚及狡兔。  又《集韻》篇迷切,音𢱧。本作錍。 《揚子·方言》箭鏃廣長而薄鎌謂之錍。 《註》普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