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ián     
注音:ㄑㄧㄢˊ
部首:
总笔画:13

繁体字:

统一码:U+9257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84170

五笔86:QAFG
五笔98:QFG

仓颉:CTM

HTML代码:&#37463

CSS代码:\9257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pincers, pliers, tongs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撇 点 横 横 竖 点 撇 横 横 竖 竖 横 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qián   ㄑㄧㄢˊ

见“钳”。


pincers, pliers, tongs
befestigen, halten ,beschränken, einschränken ,witzeln ,zurückhalten ,Fang, Klaue (S)​,Kneifzange (S)​,Zange (S)​,kneifen (V)​,Qian (Eig, Fam)
pinces,tenailles


國語辭典

ㄑㄧㄢˊ

qián 

一种古代的刑具。用来锁住犯人脖子的铁器。 《汉书·卷六六·陈万年传》:「或私解脱钳釱,衣服不如法,辄加罪笞。」 《旧唐书·卷五○·刑法志》:「又系囚之具,有枷、杻、钳、锁,皆有长短广狭之制,量罪轻重,节级用之。」 夹东西的用具。 如:「火钳」、「老虎钳」。 通「箝」。


ㄑㄧㄢˊ

qián 

用铁器锁住犯人的脖子。 《史记·卷一○○·季布传》:「迺髡钳季布,衣褐衣,置柳车中。」 《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楚人将钳我于市。」 闭口。 《庄子·田子方》:「口钳而不欲言。」 《文选·潘岳·西征赋》:「假谗逆以天权,钳众口而寄坐。」 通「拑」、「箝」。


ㄑㄧㄢˊ

qián 

恶。 《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小米钳而不香。」


《康熙字典》

【戌集】
【戌集上】
部首:
总笔画:13
部首笔画:8
部外笔画:5

《唐韻》巨淹切《集韻》《韻會》其淹切,𠀤音箝。 《說文》以鐵有所刼束也。从金甘聲。 《前漢·高帝紀》自髠鉗爲王家奴。 《註》鉗,以鐵束頸也。 《後漢·光武紀》弛解鉗衣。 《註》倉頡篇曰:鉗,釱也。釱足鉗。  又《五行志》廣漢鉗子謀攻牢。 《師古註》鉗子,謂鉗徒也。 《晉律》鉗重二斤,翹長一尺五寸。 《集韻》或作鉆。  又銸也。 《後漢·梁冀傳》妻孫壽,性鉗忌。 《註》鉗,取也。言性忌害如鉗之能銸物也。  又《揚子·方言》惡也。南楚,凡人殘罵謂之鉗。  又《家語》無取鉗鉗。 《註》鉗鉗,妄行不誠也。  又《呂氏春秋》後時者,小莖而麻長,短穗而厚糠小米,鉗而不香。  又澤名。 《張衡·南都賦》其陂澤則有鉗盧玉池。  又姓。 《正字通》唐元和中長令鉗耳。  又與拑通。 《後漢·袁紹傳》道路以目,百辟鉗口。 《註》以木銜其口也。或作拑。渠廉反。  又《集韻》其嚴切,音黔。義同。  又《集韻》五甘切,音玵。刃也。


《说文解字》

【卷十四】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巨淹切


『清代:段玉裁』


㠯鐵有所劫束也。
劫者、以力脅止也。束者、縛也。
从金。甘聲。
巨淹切。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