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ī     
注音:ㄐㄧ
部首:
总笔画:11

繁体字:

统一码:U+9965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27710

五笔86:QNMN
五笔98:QNWN

仓颉:NVHN

规范编号:50

五行属性:木

HTML代码:&#39269

CSS代码:\9965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hunger, starving; hungry; a famine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撇 折 折 撇 折

基本解释


hunger, starving; hungry; a famine
hungrig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名,动>>
<名,动> (1) (形声。从食,幾( jī )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 (2) 同本义 [bad havest] 饑,谷不熟为饑。——《说文》 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 降丧饥馑。——《诗·小雅·雨无止》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时不出,天下大饥。——《淮南子·天文》 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汉书·翼奉传》 又如:饥荒;饥馁(饥饿);饥时得一口(紧要处得人救济,恩德深厚);饥氓(逃荒的人);饥岁(荒年) (3) [动]∶通“飢”。吃不饱,饿 [hungry;famishing;starving]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 牛困人饥日已高。——唐· 白居易《卖炭翁》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风雨霜露饥寒颠踣。——清· 洪亮吉《治平篇》 (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