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ǎ     
注音:ㄇㄚˇ
部首:
总笔画:10

繁体字:

统一码:U+99AC

字形分析:独体结构

四角:71327

五笔86:CGHY
五笔98:COI

仓颉:SQSF

HTML代码:&#39340

CSS代码:\99AC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竖 横 横 竖 折 点 点 点 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ㄇㄚˇ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匹。駿~。~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隨別人行動)。 大:~蜂。~勺。 姓。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Pferd; groß (S, Bio)​,Springer (schwarzer Stein im chinesischen Schach)​ (S)​,Ma (Eig, Fam)​,Radikal Nr. 187 = Pferd (S)
cheval,(nom de famille)​,187e radical


國語辭典

ㄇㄚˇ

 

動物名。脊椎動物門哺乳綱奇蹄目。四肢強健,每肢僅有一蹄,善跑,能載重行遠草食性,性溫和。 計數的工具。 如:「籌馬」、「法馬」。 通「碼」。 姓。如漢代有馬融,元代有馬致遠。 二一四部首之一。


《康熙字典》

【亥集】
【亥集上】
部首:
总笔画:10
部首笔画:10
部外笔画:0

《唐韻》《正韻》莫下切《集韻》《韻會》母下切,𠀤麻上聲。 《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 《玉篇》黃帝臣相乗馬。馬,武獸也,怒也。 《正韻》乗畜。生於午,稟火氣。火不能生木,故馬有肝無膽。膽,木之精氣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 《易·說卦傳》乾爲馬。 《疏》乾象天,天行健,故爲馬。 《春秋·說題辭》地精爲馬。 《春秋·考异記》地生月精爲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 《周禮·夏官·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  又《校人》掌王馬,辨六馬之屬。凡大祭祀,朝觐,會同,毛馬而頒之。凡軍事,物馬而頒之。註:毛馬齊其色。物馬齊其力。  又《趣馬》掌贊正良馬。  又《巫馬》掌養疾馬而乗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  又《廋人》掌十二閑之政敎以阜馬。 《圉人》掌芻牧以役圉師。  又司馬,官名。 《周禮·夏官·大司馬註》謂總武事也。  又《淸夜錄》漢制,卿駟馬右騑。 《前漢·東方朔傳》太守,駟馬駕車,一馬行春。 《衞宏·輿服志》諸侯四馬,駙以一馬。 《南史·柳元策傳》兄弟五人,𠀤爲太守。時人語曰:柳氏門庭,五馬逶迤。 《正字通》故今太守稱五馬大夫。  又田野浮氣曰野馬。 《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註》日光也。一曰遊絲水氣。  又陽馬。 《何晏·景福殿賦》承以陽馬,接以圓方。 《註》陽馬,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連接或圓或方也。  又投壺勝算曰馬。 《禮·投壺》爲勝者立馬,一馬從二馬,三馬旣立,請慶多馬。 《註》立馬者,取算以爲馬,表其勝之數也。謂算爲馬者,馬爲威武之用,投壺及射,皆以習武也。  又《字彙補》打馬,彈碁類也。朱李易安有打馬圖。  又地名。馬陘,齊邑。馬陵,鄭地。𠀤見《左傳》。  又天馬,獸名。有翼能飛。  又竈馬,蟲名。 《酉陽雜俎》狀似促織,好穴竈旁。今俗呼竈雞。  又馬勃,草名。 《正字通》生濕地腐木上,一名馬疕。韓愈所云牛溲馬勃,兼收𠀤蓄是也。  又海馬,魚名。牙骨堅瑩,文理細如絲,可制爲器。  又姓。 《姓苑》本伯益之後,趙奢封馬服君,遂氏焉。  又司馬、巫馬、乗馬,皆複姓。 《前漢·溝洫志》諫大夫乗馬延年。 《孟康曰》乗馬,姓也。  又《風俗通》有白馬氏。  又馬流。 《兪益期曰》馬援立銅柱,岸北有遺兵,居壽冷岸,南對銅柱,悉姓馬,號曰馬流。 《方隅勝略》謂馬人散處南海,謂之馬流。 《韓愈詩》衙時龍戸集,上日馬人來。 《註》卽馬流也。一作馬留。  又門名。 《前漢·項籍傳註》宮垣內兵衞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以主事,故總稱司馬門。  又《公孫弘傳註》武帝時,相馬者東門京作銅馬法,立於魯般門外,更名金馬門。  又亭名。謝靈運爲永嘉太守,以五馬自隨,立五馬亭。  又《集韻》滿補切,音姥。義同。 《前漢·石慶傳》馬字與尾當五。 《師古曰》馬字,下曲者尾,幷四點爲足,凡五。


《说文解字》

【卷十】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莫下切

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凡馬之屬皆从馬。

『清代:段玉裁』


怒也。武也。
以曡韵爲訓。亦門聞也、戸護也之例也。釋名曰。大司馬。馬、武也。大揔武事也。
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
古、籒文皆以彡象髦。右建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字。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莫下切。古音在五部。
籒文馬。與𢒠同有髦。
說文各本籒文古文皆作𢒠。無別。據玉篇古文作𢒠、籒文作𢒗。是古文从<>(𢁓)加髦籒从<>加髦。故云二者同有髦也。毛髦覆於頸。故象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