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gé     
注音:ㄍㄜˊ
部首:
总笔画:16

统一码:U+9ABC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77264

五笔86:METK

仓颉:BBHER

规范编号:53

五行属性:木

HTML代码:&#39612

CSS代码:\9ABC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bone; skeleton; corpse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竖 折 折 点 折 竖 折 横 横 撇 折 点 竖 折 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ㄍㄜˊ

骨头:骨~(亦作“骨胳”)。


bone; skeleton; corpse
provisorisch, Gerippe (S)
os,squelette,cadavre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名>
〈名〉 (1) (形声。从骨,各声。本义:禽兽之骨。引申为“人或动物的骨骼”) (2) 骨头 [bone] 骼,禽兽之骨曰骼。——《说文》 骼,腰骨也。——《埤苍》 掩骼埋胔。——《礼记·月令》 (3) 死人的骨头,枯骨 [dead man's bones] [孟春之月]掩骼埋胔。——《礼记》



國語辭典

ㄍㄜˊ

 

骨头的通称。 如:「骨骼」。 《礼记·月令》:「掩骼埋胔。」


《康熙字典》

【亥集】
【亥集上】
部首:
总笔画:16
部首笔画:10
部外笔画:6

《唐韻》古伯切《集韻》《韻會》《正韻》各頟切,𠀤音格。 《說文》禽獸之骨曰骼。 《周禮·秋官·蜡氏疏》言骼骴者,凡人物皆是。 《禮·月令》掩骼薶胔。 《註》骨枯曰骼。 《釋文》露骨曰骼。  又《集韻》剛鶴切,音各。 《類篇》牲後脛骨。 《儀禮·特牲饋食禮》舉骼及獸魚如初。  又《有司徹羊骼註》古文骼爲胳。 《九經韻覽》骼或作髂。


《说文解字》

【卷四】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古覈切

禽獸之骨曰骼。从骨各聲。

『清代:段玉裁』


禽獸之骨曰骼。
按骨當作髖。許據禮十七篇。故云禽獸之髖曰骼也。禽者走獸緫名。儀禮多言肫骼。肫亦作膞。皆說文之腨字也。骼亦作胳。於人曰髖也。髖者、髀上也。牲前足體三。曰肩、曰臑、曰臂。臑於人爲厷。肩下臂上也。後足體三。曰骼、曰髀、曰腨。禮髀賤不升。故經多言肩臂臑膞骼。臑在臂上。骼在肫上。而先言臂肫者、葢四胑以下爲貴也。骼是本字。至埤蒼乃作髂。廣雅、字林變作䯊。又或作?。魚虞歌麻通轉之故也。云曰骼曰骴者、所以別人禽之異名。肉部曰。臂、羊豕曰臑。是其例也。許據十七篇爲言。故不敢謂骼爲人骨也。月令。孟春掩骼薶骴。鄭云。骨枯曰骼。肉腐曰骴。蔡云。露骨曰骼。有肉曰骴高注吕覽云。白骨曰骼。有肉曰髊。注淮南同。皆不言骼骴爲禽獸之骨也。則亦未嘗不可通用矣。
从骨。各聲。
古覈切。廣韵古伯切。古音在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