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ā     
注音:ㄕㄚ
部首:
总笔画:18

繁体字:

统一码:U+9BCA

字形分析:上下结构

四角:39336

五笔86:IITO

仓颉:EHNWF

HTML代码:&#39882

CSS代码:\9BCA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shark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点 点 横 竖 撇 点 撇 撇 折 竖 折 横 竖 横 点 点 点 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shā   ㄕㄚˉ

〔~魚〕海洋中的大魚,種類很多。有的種類頭上有一噴水孔。性兇猛,捕食其他魚類。鰭稱魚翅,肝可制魚肝油。亦作“沙魚”;亦稱“鮫”。


shark
Haifisch, Hai (S)
requin


國語辭典

ㄕㄚ

shā 

軟骨魚綱鮫目魚類的通稱。約有二百至二百五十種,多生活在海中。肉食性,性情凶猛。肉可食,肝可製成魚肝油,鰭可做魚翅,用途很廣。 一種生活在溪澗的小魚。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四·鱗部·鯊魚》:「此非海中沙魚,乃南方溪澗中小魚也。居沙溝中,吹沙而游,咂沙而食。」


《康熙字典》

【亥集】
【亥集中】
部首:
总笔画:18
部首笔画:11
部外笔画:7

《廣韻》所加切《集韻》《韻會》師加切,𠀤音沙。與魦同。 《爾雅·釋魚》鯊鮀。 《註》今吹沙小魚。 《疏》鯊,一名鮀。陸璣云:魚狹而小,嘗張口吹沙。 《通雅》鯊,吹沙小魚,黃皮黑斑,正月先至,身前半闊而扁,後方而狹,陸氏以爲狹小,非也。 《詩·小雅》魚麗于罶,鱨鯊。  又海鯊。 《正字通》靑目赤頰,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肥美。六書故曰:海中所產,以其皮如沙得名,哆口無鱗,胎生,大者伐之盈舟。  又《集韻》所嫁切,沙去聲。義同。  又叶山宜切,音師。 《徐幹·齊都賦》罛鱣鮷,網鯉鯊,拾𧓍珠,籍蛟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