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ì     
注音:ㄐㄧˋ
部首:
总笔画:20

繁体字:

统一码:U+9BFD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27320

五笔86:QOVB

仓颉:NFAIL

HTML代码:&#39933

CSS代码:\9BFD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Carassius auratus, crucian carp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撇 折 竖 折 横 竖 横 点 点 点 点 折 横 横 折 点 折 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ㄐㄧˋ

魚名。本作“𩺀”。鯽魚。身體側扁,頭部尖,背脊部隆起,尾部較窄,背灰褐色或黃褐色,腹部銀白色。我國各地淡水均產,肉味鮮美,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説文•魚部》“𩺀,魚名。” 清段玉裁注:“或作鯽。”


 

zéi   ㄗㄟˊ

同“鰂”。烏賊。《説文•魚部》:“鰂,烏鰂,魚名。鯽,鰂或從即。”


Carassius auratus, crucian carp
carpe bâtarde,perche de sable


國語辭典

ㄐㄧˋ

 

動物名。鯉目鯉科。形似鯉,脊隆起,頭口皆小,無鬚。腹大,白色,背青褐色。骨多,味美。較鯉魚耐寒。產於淡海中。為常見的食用魚。


《康熙字典》

【亥集】
【亥集中】
部首:
总笔画:20
部首笔画:11
部外笔画:9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資昔切,音積。與𩺀同。魚名。 《本草》形似鯉。色黑體促,腹大脊隆。 《杜甫詩》鮮鯽銀絲膾。  又《廣韻》子力切《集韻》節力切,𠀤音卽。義同。  又《集韻》疾則切,音賊。 《說文》鰂,或从卽作鯽。詳鰂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