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íng     
注音:ㄑㄧㄥˊ
部首:
总笔画:20

统一码:U+9EE5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四角:60396

五笔86:LFOI

仓颉:WFYRF

规范编号:54

五行属性:金

HTML代码:&#40677

CSS代码:\9EE5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to tattoo; to brand the face of criminals CJK



笔画顺序

笔顺:竖 折 点 撇 横 竖 横 横 点 点 点 点 点 横 竖 折 横 竖 撇 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qíng   ㄑㄧㄥˊ

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首。 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颜色。


to tattoo; to brand the face of criminals
brandmarken; mit einem Brandzeichen versehen
tatouer un criminel sur le visage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qíng

<动>
〈动〉 (1) (会意。从黑,京声。刻其面以墨窒之。字亦作“剠”。本义:古代一种肉刑,墨刑的异称) (2) 刺字 [tattoo;punishment of branding a criminal] 黥,墨刑在面也。——《说文》 放黥者马竿人面也。——《书·刑德》 (3) 又如:黥首刖足(刻额染墨,截断双脚);黥布(英布,汉高祖的大将、功臣。因犯罪被黥面);黥首(汉代刑法之一。其法在罪人额上刻字染墨);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 (4) 镌刻 [carve] 声明走百灵,结构黥幽谷。——清· 魏源《白岳东崖》

词性变化


  qíng  

<名>

受过黥刑的人 [tattooed person] 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髡盗贼。——《新五代史》




國語辭典

ㄑㄧㄥˊ

qíng 

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字涂墨。后亦用于奴婢、士兵,以防其逃跑。 《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南史·卷五一·梁宗室传上·临川靖惠王宏传》:「蓄奴僮数百,皆黥其面。」


《康熙字典》

【亥集】
【亥集下】
部首:
总笔画:20
部首笔画:12
部外笔画:8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渠京切,音擎。 《說文》黑𠛬在面。 《荀子·正論篇》墨黥。 《註》以墨涅其面而已。或曰墨黥,當爲墨幪。以墨巾蒙其頭而已。 《書·呂𠛬》爰始淫爲劓刵椓黥。 《疏》黥面,卽墨𠛬也。 《周禮·秋官·司𠛬》墨罪五百。 《註》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  又姓。漢有黥布,初姓英,咎繇之後。布以小時有人相云當𠛬而王,故姓黥以厭當之。


《说文解字》

【卷十】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渠京切

墨刑在面也。从黑京聲。

『清代:段玉裁』


墨㓝在面也。
此㓝亦謂之墨。周禮司㓝注曰。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
从黑。京聲。
渠京切。古音在十部。
或从刀作。
刀之而墨之也。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