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钱之府


   古代的钱库。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qián zhī fǔ
成语简拼 sqzf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古代的钱库。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王乃使者封三钱之府。”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库。天~。 旧时封建贵族和官僚的主宅,泛指一般人的住宅:~邸。~第。王~。~上。 中国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等级在县和省之间:开封~。~尹。~治。~试。首~。 国家行政机关:政~。官~。 古同“腑”,脏腑。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三』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府』

《唐韻》方矩切《集韻》《韻會》匪父切,𠀤音甫。 《說文》文書藏也。 《周禮·天官》府六人。 《註》治藏,史掌書者。 《又》宰夫八職,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 《註》治藏,藏文書,若今起文書草也。  又《玉篇》府,聚也。藏,貨也。 《書·大禹謨》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 《疏》水火木金土五材,兼以穀爲六府。 《禮·曲禮》在府言府,在庫言庫。 《註》府謂寶藏財賄之處也。  又掌財幣之官皆曰府。 《周禮·天官》大府,玉府,內府,外府。  又《地官》泉府。  又《春官》天府。 《前漢·食貨志》太公爲周立九府圜法。 《註》皆掌財幣之官,故云九府。  又《百官公卿表》少府掌山海地澤之稅,以給共養。  又《廣韻》府,官府,公卿牧守道德之所聚也。 《前漢·趙禹傳》文深不可居大府。 《蜀志·諸葛亮傳》開府治事。  又《韻會》唐制,爲大州曰府。 《唐書·地理志》州府三百五十八。  又《韻會》州名。漢屬太原,魏置嵐州,後唐立府州。 《前漢·禮樂志》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  又姓。 《風俗通》漢有司徒掾府悝。  又與腑通。 《周禮·天官·疾醫疏》六府,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以其受盛,故謂之爲府。  又《春官·天府疏》在人身中,飮食所聚,謂之六府。  又與俯通。 《列子·周穆王篇》王府而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