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声;溢:外流。丑恶的名声到处传播。形容臭名远扬。
声:名声;溢:外流。丑恶的名声到处传播。形容臭名远扬。
《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案车骑将军义真,凶忍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案车骑将军义真,凶忍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地支的第二位,属牛。 用于计时:~时(凌晨一点至三点)。 传统戏剧角色名:~角。~旦。 相貌难看:~陋。 可厌恶的,可耻的,不光荣的:~化。~恶。~闻。~态百出。跳梁小~。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名誉:名~。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充满而流出来:~流。河水四~。洋~。充~。~于言表。 过分:~美。~恶。~誉。 超出:~出此数。 古同“镒”,古代重量单位。
《廣韻》《集韻》《韻會》敕久切《正韻》齒九切,𠀤音醜。十二月辰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淮南子·時則訓》招搖指丑。 《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紐牙於丑。 又神名。 《山海經》女丑之尸。 《六書正譌》手械也。从又,手也,有物以縶之。象形。因聲借爲子丑字,十二月之象也。 又丑象子初生舉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齒九切,犨上聲。 《說文》可惡也。 《詩·小雅》日有食之,亦孔之醜。 《傳》醜,惡也。 《左傳·文十八年》醜類惡物。 《註》醜,亦惡也。 《前漢·項羽紀》項王爲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於醜地。 又《釋名》臭也,如臭穢也。 又惡之也。 《左傳·昭二十八年》惡直醜正,實蕃有徒。 《史記·殷本紀》伊尹去湯適夏,旣醜有夏,復歸於亳。 又相惡也。 《戰國策》又身自醜於秦。 《註》自醜於秦,與秦惡也。 又羞也。 《史記·魏世家》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 又《韓非傳》在知飾所說之所敬,而滅其所醜。 《註》索隱曰:謂人主有所避諱而醜之,游說者當滅其事端而不言也。 又貌惡也。 《前漢·五行志》或形貌醜惡,亦是也。 《淮南子·說山訓》不求美,又不求醜,則無美無醜矣。 又類也。 《易·漸卦》夫征不復,離羣醜也。 《疏》醜,類也。 《孟子》地醜德齊。 又衆也。 《詩·小雅》執訊獲醜。 《箋》醜,衆也。 《左傳·定四年》將其醜類。 《註》醜,衆也。 又比也。 《禮·學記》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註》醜,猶比也。 又《揚子·方言》醜,同也。東齊曰醜。 又山名。 《山海經》崑崙之丘,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醜塗之水。 《註》醜塗,亦山名也。 又《禮·内則》鼈去醜。 《註》醜,謂鼈竅也。 又姓。 《後漢·袁術傳》有醜長。 又複姓。 《西秦錄》有下將軍醜門于第。 又《諡法》怙威肆行曰醜。 《晉書·何曾傳》曾驕奢過度,宜諡繆醜。 又《韻補》叶敞呂切,音杵。 《易林》東家中女,嫫母敢醜。三十無家,媒自勞苦。 《集韻》或作魗。
『声』《字彙》同𡔝。 《正字通》俗聲字。 《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𠀤聖平聲。 《說文》音也。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 《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 《註》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 《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 《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又聲敎。 《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 《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 《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又聲譽。 《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註》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註》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 《註》生于外家。 《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註》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叶尸羊切,音商。 《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四』《唐韻》《集韻》𠀤息利切,音泗。 《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又《玉篇》隂數次三也。 《正韻》倍二爲四。 《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又姓。 《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 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𥨥易,非四之本義也。 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溢』《唐韻》夷質切《集韻》《韻會》《正韻》弋質切,𠀤音逸。 《說文》器滿也。 《爾雅·釋詁》溢,盈也。 《孝經·諸侯章》滿而不溢。 又《爾雅·釋詁》溢,靜也。 《疏》盈溢者宜靜。 又愼也。舍人曰:溢行之愼。 又洋溢也。 《中庸》洋溢乎中國。 又匹溢,聲四散也。 《王褒·洞簫賦》龢紛離其匹溢。 又《儀禮·喪服》朝一溢米。 《註》二十四兩曰溢,爲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 又《孔叢子·雜訓》兩手曰掬,一手曰溢。 又同鎰。 《荀子·儒效篇》藏千溢之寶。 又通佾。 《前漢·郊祀歌》千童羅舞成八溢。 《註》溢,與佾同。列也。 又《集韻》食質切,音實。 《儀禮》一溢米,劉昌宗讀。 又神至切,音示。 《詩·周頌》假以溢我。徐邈讀。 又《韻補》叶於旣切,音意。 《左思·魏都賦》沐浴福應,宅心醰粹,餘糧栖畝而勿收,頌聲載路而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