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尺四寸


   汉 代一般著作大都写在一尺左右长的竹简上,而儒家经典则用二尺四寸长的竹简书写,因用以指儒家经典。 汉 王充 《论衡·宣汉》:“ 唐 、 虞 、 夏 、 殷 ,同载在二尺四寸,儒者推读,朝夕讲习。”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èr chǐ sì cùn
成语简拼 ecsc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汉 代一般著作大都写在一尺左右长的竹简上,而儒家经典则用二尺四寸长的竹简书写,因用以指儒家经典。 汉 王充 《论衡·宣汉》:“ 唐 、 虞 、 夏 、 殷 ,同载在二尺四寸,儒者推读,朝夕讲习。”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双,比:独一无~。 两样,别的:~话。不~价。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短寸长。~牍。 量长度的器具:竹~。 像尺的东西:铁~。仿~。戒~。 形容微少或短小:~布。咫~天涯。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尺的十分之一:尺~。 短小:~土。~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心。~步难行。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至切,音樲。地數之始,卽偶之兩畫而變之也。 《易·繫辭》分而爲二,以象兩。 《左傳·定四年》衞侯將會,使祝佗從。佗曰:若又共二徼大罪也。 《註》謂兼二職。 《荀子·議兵篇》權出於一者强,權出於二者弱。 《史記·韓信傳》功無二於天下。 《前漢·嚴助傳》詔曰: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輳,以爲天下少雙,海內寡二。  又巽二,風神名。  又古貨布文帝字。見《六書略》。𠄠字上下畫均齊。上畫短者,乃古文上字也。今相仍上短下長作二字,非。貳。𠄞𠄠𠄟二。

『尺』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石切,音赤。 《說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動衇爲寸口,十寸爲尺,規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體爲法。 《家語》布指知尺,舒肱知尋。 《前漢·律歷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 《蔡邕·獨斷》夏十寸爲尺,殷九寸爲尺,周八寸爲尺。 《周禮·司市》疏置丈尺於絹布之肆。  又大尺曰施。 《管子·地員篇》其施五尺。 《註》施音遺,大尺之名。  又《小爾雅》五尺謂之墨。 《周語》不過墨丈尋常之閒。 《註》五尺爲墨,倍墨爲丈。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宮室,其名爲墨,則墨者工師之五尺也。  又《唐輦下歲時記》二月朔日爲中和節,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閒。  又法三尺,謂以三尺竹𥳑書寫法律,故俗謂舞文爲弁髦三尺。今以三尺爲𠛬具,非也。  又叶昌約切,音綽。 《詩·魯頌》是尋是尺。叶下作若。 《韻會》通作赤。

『四』

《唐韻》《集韻》𠀤息利切,音泗。 《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又《玉篇》隂數次三也。 《正韻》倍二爲四。 《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又姓。 《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  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𥨥易,非四之本義也。  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寸』

《唐韻》《集韻》倉困切《韻會》《正韻》村困切,𠀤村去聲。 《說文》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𧖴謂之寸口。从又从一。 《徐曰》一者,記手腕下一寸。此指事也。 《家語》布指知寸。 《前漢·律歷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一尺。  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从寸。  又姓。 《正字通》明嘉靖中梓潼令寸居敬。  又叶徒玩切,音叚。 《庾信·喜晴應詔詩》伏泉遠習坎,隂風已回巽。桐枝長舊圍,蒲節抽新寸。叶上建傳堰獻。楊愼曰:巽音蒜,寸音斷,或曰建傳堰獻在今霰韻,古音霰翰諫三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