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兄弟长幼的顺序;老大、老二。就像弟兄们一样。比喻不相上下。
三国 魏 曹丕《典论 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①比喻才能难分高低,不相上下。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五: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②比喻事物不相上下。宋刘克庄《念奴娇·菊》词: “尝试诠次群芳,梅花差可,伯仲之间耳。” 参见:○伯仲 偏正 “伯仲”,兄弟长幼的顺序,老大、老二。就像弟兄一样。比喻不相上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耳。”△亦指彼此差距甚小。?天壤之别 霄壤之别
兄弟排行次序:~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父亲的哥哥:~~。~父。~母。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世~。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文章~”。 姓。
〔大~子〕丈夫的大哥。
古同“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
兄弟排行次序二:~兄。~弟。 在当中的:~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依此类推)。~裁(居间调停、裁判)。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拔去,除去:~苗。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唐韻》《集韻》《正韻》𠀤博陌切,音百。 《說文》長也。 《釋名》父之兄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又兄曰伯。 《詩·小雅》伯氏吹塤。 又第三等爵曰伯。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九命作伯。 《註》上公有功德者,加命爲二伯,得征五侯九伯者。 《疏》公羊傳,自陝以東,周公主之。陝以西,召公主之。是東西二伯也。言九伯者,九州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云九伯也。 又婦人目其夫曰伯。 《詩·衞風》伯也執殳。 又馬祖,天駟,房星之神曰伯。 《詩·小雅》旣伯旣禱。 《註》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 又鳥名。 《左傳·昭十七年》伯趙氏,司至者也。 《註》伯趙,伯勞也。 又姓。益之後。春秋時有伯宗,伯州犂。 又同陌。 《史記·酷吏傳》置伯格長。 《註》言阡陌村落皆置長也。 又《正韻》必駕切。同霸。五伯,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也。伯叔伯長之義,後人恐與侯伯字溷,故借霸字別之。 又叶蒲各切,音博。 《詩·大雅》王錫申伯。叶下蹻濯。 又叶壁益切,音必。 《史記·敘傳》維弃作稷,德盛西伯。 又叶博故切,音布。 《揚雄·解嘲》子胥死而吳亡,種蠡存而越伯。五羖入而秦喜,樂毅出而燕懼。
『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衆切,蟲去聲。 《釋名》父之弟曰仲父。仲,中也,位在中也。 《禮·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又樂器。 《爾雅·釋樂》大籥謂之產,其中謂之仲,小者謂之箹。 又《水經注》魏明帝鑄銅人二列司馬門外,謂之翁仲。 又姓。高辛氏才子仲堪之後。 又仲孫,複姓。 又與中通。仲春亦曰中春,仲子亦曰中子。 《前漢·外戚傳》同產兄弟四人,曰子、孟、中、叔。
『之』《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