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口乱说。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这里什么去处,你敢信口胡言!”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这里什么去处,你敢信口胡言!”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崇奉:~仰。~徒。 消息:~息。杳无音~。 函件:~件。~笺。~鸽。~访。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 同“芯”。 姓。
同“伸”,舒展开。 同“伸”,表白。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 )”(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姓。
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说的话:~论。~辞(亦作“言词”)。语~。~语。~简意赅。 汉语的字:五~诗。七~绝句。洋洋万~。 语助词,无义:~归于好。“~告师氏,~告~归”。 姓。
《唐韻》息晉切《集韻》《正韻》思晉切,𠀤音訊。愨也,不疑也,不差爽也。 《易·繫辭》人之所助者,信也。 《左傳·僖七年》守命共時之謂信。 又《爾雅·釋地》大蒙之人信。 《註》地氣使然也。 又《左傳·莊三年》一宿爲舍,再宿爲信。 《詩·豳風》于女信處。 又《周頌》有客信信。 《註》四宿也。 又符契曰信。 《前漢·平帝紀》漢律,諸乗傳者持尺五木轉信。 《註》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或用木爲之。 《後漢·竇武傳》取棨信閉諸禁門。 《註》棨,有衣戟也。 又古人謂使者曰信。與訊通。 《史記·韓世家》𨻰軫說楚王,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 《司馬相如·諭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 又州名。唐置信州,卽今廣信府。 又姓。信陵君無忌之後。 又複姓。 《何氏姓苑》有信都,信平二氏。 又《集韻》《正韻》𠀤升人切。與申同。 《易·繫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詩·邶風》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又同身。 《周禮·春官》侯執信圭,伯執躬圭。 《註》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又叶斯鄰切,音新。 《詩·小雅》庶民弗信。叶上親。◎按《正韻》云:韓王信本與淮隂侯同名,嫌誤讀作新。今《敘傳》韓信音新,是信本有平、去兩音,其讀平者亦音,而非叶矣。
『口』《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胡』《唐韻》戸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瑚。 《說文》牛頷垂也。 《正字通》喉也。頷肉下垂者曰胡。 《詩·豳風》狼跋其胡。 《傳》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 《釋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斂互物也。 《前漢·郊祀志》有龍垂胡䫇。 《註》胡謂頸下垂肉也。 又《韻會》何也。 《書·太甲》弗慮胡獲,弗爲胡成。 又《集韻》壽也。 《詩·周頌》胡考之寧。 《傳》胡,壽也。 又《正字通》鋒之曲而旁出者曰胡。戈頸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戈胡三之,戟胡四之。 《註》三之長六寸,四之長八寸。 又戟名《揚子·方言》凡戟而無刃,東齊秦晉之閒謂其大者曰鏝胡,其曲者謂之鉤釨鏝胡。 又《韻會》麤纓無文理者。亦曰曼胡。 又遐遠也。 《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註》胡,猶遐也,遠也。 又懸蠶簿橫也。 《揚子·方言》胡以懸㯂,關西謂之䌞。 《註》䌞,懸蠶簿橫也。 又粉名。 《釋名》胡粉,胡,餬也,和脂以塗面也。 《抱朴子·論僊卷》愚人乃不信黃丹及胡粉乃化鉛所作。 又餅名。 《釋名》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又胡蝶,蟲名。 《列子·天瑞篇》烏足之根爲蠐螬,其葉爲胡蝶。 又《史記·諡法》彌年壽考,保民耆艾,𠀤曰胡。 又《正字通》菰米曰彫胡。 《前漢·司馬相如傳》東蘠彫胡。 《註》彫胡,菰米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繁由胡。 《詩·周南·采采卷耳箋》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郭云:亦曰胡枲。 《疏》卷耳,葉靑白色,似胡荽。 又鳥名。 《禮·表記詩云維鵜在梁註》鵜,鵜胡。 又《正字通》盧胡,笑在喉閒聲。 《孔叢子·抗志篇》盧胡,大笑。 又水名。 《爾雅·釋水》胡蘇。 《註》東莞縣今有胡蘇亭。 又丘名。 《爾雅·釋丘》方丘,胡丘。 《疏》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又禮器。與瑚同。 《左傳·哀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 《註》胡簋,禮器。夏曰胡。 又縣名。 《書·禹貢·導菏澤傳》菏澤在胡陵。 《疏》正義曰:地理志,山陽郡有胡陵縣。 又書名。 《前漢·藝文志》胡非子三篇。 《註》墨翟弟子。 《又》封胡五篇。 《註》黃帝臣。 又國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妢胡之笴。 《註》妢胡,胡子之國,在楚旁。 又姓。 《左傳·襄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 《註》胡公閼父之子滿也。 又複姓。 《八及歌》海內珍奇,胡母季皮。 《註》侍御史太山奉高胡母班,字季皮。 又《集韻》洪孤切,音𩑶。戈戟內柄處。 又胡故切,音護。頸也。 《前漢·金日磾傳》日磾捽胡。晉灼讀。 《篇海》音胡。衚衕,街也。 《正字通》京師街道曰衚衕。
『言』《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𠀤𤬝平聲。 《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 《易·乾卦》庸言之信。 《書·湯誓》朕不食言。 《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𠛬糾萬民,七曰造言之𠛬。 《註》譌言惑衆也。 《論語》寢不言。 《註》自言曰言。 《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又辭章也。 《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 《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 《禮·曲禮》士載言。 《註》言,謂會同要盟之辭。 又一句爲一言。 《左傳·定四年》趙𥳑子曰:夫子語我九言。 《論語》一言以蔽之。 又一字爲一言。 《戰國策》臣請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魚。 《前漢·東方朔傳》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又猶議也。 《屈原·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又號令也。 《周語》有不祀則修言。 又助語辭。 《易·師卦》田有禽利執言。 《註》語辭也。 又《爾雅·釋詁》言,我也。 《詩·周南》言告師氏。 《傳》言,我也。師,女師也。 又《博雅》問也。 《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 《註》言問其不如法度者。 又《廣雅》從也。 又《釋名》委也。 又言言,高大貌。 《詩·大雅》崇墉言言。 《註》高大也。 又簫名。 《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 《註》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 《韻會》或作䇾。 又官名。 《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傳》納言,喉舌之官。 《唐書·高祖紀》攺納言爲侍中。 又幘名。 《後漢·輿服志》幘者,賾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又地名。 《詩·國風》出宿于干,飮餞于言。 《傳》適衞所經之地也。 又山名。 《隋書·地理志》郉州內丘縣有千言山。 又《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又州、縣名。 《宋史·劉翊傳》有言州。 《魏書·地形志》有萬言縣。 又人言,砒石別名。 《本草綱目》砒出信州,故隱信字爲人言。 又姓。 《潛夫論》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 又複姓。 《潛夫論》魯之公族有子言氏。 又《正韻》夷然切,音延。義同。 又《集韻》牛堰切,音𤬝。訟也。 又《集韻》《正韻》𠀤魚巾切,音銀。和敬貌。 《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註》言言,與誾誾同,意氣和悅貌。 《集韻》亦作訢。 又叶眞韻。 《韓愈·孔戣墓銘》白而長身,寡笑與言,其尚類也,莫之與倫。 又叶五剛切,音昂。 《詩·商頌》鬷假無言。叶上羹平,下爭彊。羹音郞,平音旁,爭音章。 又叶五姦切,音顏。 《古詩》四座且莫諠,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又叶魚戰切,音彥。 《楊修·節遊賦》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載笑載言。 《說文》本作𠱫。从口,䇂聲。䇂,辠也,犯法也。 《釋名》言之爲䇂也,寓戒也。鄭樵曰:言从舌从𠄞。𠄞,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