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偏正 闾,里巷之门。①形容殷切盼望。《警世通言》卷25:“却说严氏在旅店中悬悬而待,道:‘桂家必然遣人迎我。’怪其来迟,~。”②见“倚门倚闾”。《战国策·齐策六》:“女暮出而不还,则吾~。”△用于描写盼望殷切。
靠着,~靠。~赖。~傍。~托。~重。 仗恃:~势。~恃。~仗。 偏,歪:不偏不~。 随着,和着:“使慎夫人鼓瑟,上自~瑟而歌”。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倚~而望。~里。~巷。~左(秦代居于里门之左的贫苦百姓)。 汇聚:尾~(水~汇聚之处,泄水的处所)。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看,往远处看:~见。眺~。张~。~尘莫及(喻远远落后)。~风捕影。 拜访:看~。拜~。探~。 希图,盼:期~。欲~。喜出~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族。名~。声~。威~。 向,朝着:~东走。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 埋怨,责备:怨~。 姓。
《唐韻》於綺切《集韻》巨綺切《韻會》《正韻》隱綺切,𠀤音輢。因也。 《老子·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又《左傳·昭五年》薳啓彊曰:設机而不倚,爵盈而不飮。 又恃也。 《前漢·韓信傳》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又偏也,側也。 《禮·問喪》居于倚廬。 又倚瑟,合曲也。 《前漢·張釋之傳》愼夫人倚瑟而歌。今塡詞家謂之倚聲。 又姓。楚左史倚相之後。 又《正韻》於戲切,音意。義同。 又《集韻》與奇同。 《荀子·修身篇》倚魁之行。 《註》引《揚子·方言》:秦晉之閒,凡物體不具謂之倚。 又《莊子·天下篇》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音義同畸。 《六書故》偏頗依倚,聲義近而微不同。頗甚於偏,倚力於依,察聲之廣陿輕重,義可知也。凡文各有義,以彼喻此,終不親切。《說文》依倚互相釋,此類甚多,蓋無所取之,取諸近似而已。
『而』《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望』《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𠀤音𧧄。 《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 《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 《詩·邶風》瞻望弗及。 又《詩·大雅》令聞令望。 《疏》爲人所觀望。 又《孟子》望望然去之。 《趙岐註》慚愧之貌也。 《朱傳》去而不顧之貌。 又《博雅》覗也。 《韻會》爲人所仰曰望。 又責望。 又怨望。 又祭名。 《書·舜典》望于山川。 《傳》皆一時望祭之。 《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𠀤音亡。義同。 《詩·小雅》萬夫所望。 《釋文》協韻音亡。 又《釋名》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在望也。 《易·小畜》月幾望。 《左傳·桓三年疏》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卽爲弦,全照乃成望。 《韻會》从壬,譌从王。 《說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