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再厉


   再:继续;接:接触;厉:即“砺”;磨快。原指雄鸡相斗时;每次交锋前先磨磨嘴。现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ài jiē zài lì
成语注音 ㄗㄞˋ ㄐ一ㄝ ㄗㄞˋ ㄌ一ˋ
成语简拼 zjzl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再接再厲
成语英文 continue to exert oneself
成语法文 reprendre la lutte avec une énergie redoublée(redoubler d'efforts)
成语俄文 дальнейшие усилия
成语日文 努力(どりょく)に努力を重(かさ)ねる
成语组合  ABAC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再:继续;接:接触;厉:即“砺”;磨快。原指雄鸡相斗时;每次交锋前先磨磨嘴。现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成语示例


取得好成绩也不能自满,要再接再厉,不断进取。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成语典故

本作“再接再砺”。接:交战。砺:磨快。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此指公鸡相斗,每次在斗前都要把嘴磨利。后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清.刘坤一《禀两省院部》:“贼却而复前,我勇再接再厉,贼遂披靡。”茅盾《序〈一个人的烦恼〉》:“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力,甚至有时好像已经绝望,所以再接再厉的斗争精神一定不可缺少。” 并列 接,交战;厉,磨砺。原描写斗鸡时鸡每接战先磨嘴再相斗。比喻不断地努力。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周培公这群虎狼首战得胜,锐气大增,如不能让他们~,速速寻找新的战机,恐怕会松懈下来。”△褒义。多用作鼓励之辞。原作“再接再砺”。 解释 本作“再接再砺”。接:交战。砺:磨砺。公鸡相斗,每次 都要先把嘴磨利。比喻继续努力,坚持不懈。今写作“再接 再厉”。 出处 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孟郊和韩愈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孟郊比韩愈年长18岁。韩 愈刚刚步入诗坛时,孟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韩愈曾 受到过他的影响;后来,当韩愈的诗风完全成熟后,他独创的体 式和达到的成就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孟郊又转而受到韩愈的影响。 韩愈、孟郊以及与他们诗风相近的诗人们酬唱切磋,相互奖掖, 在审美意识上形成了共同的趋向,在艺术上形成了共同的追求, 后世把他们称为“韩孟诗派”。 韩愈性格木讷刚直,是非观念极强。一方面使他在一次次的 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审美情趣呈现出怨愤郁 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韩愈上疏 劝谏惹怒皇帝,被贬为阳山县令。阳山之贬这一巨大的政治压力 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也让他领略到了南方荒 僻险怪的景观。二者交相作用,造成了韩愈诗风的大变。元和元 年(公元806年)之后,已经离开贬所回到京城的韩愈更倾心于营 造怪奇的诗境,他与孟郊等人一起创作了不少联句诗,这些诗作 以竞赛为主要目的,各自逞奇炫怪,夸示才学,其中有一首《斗 鸡联句》描写了斗鸡的情景。在这首诗中,韩愈写观看斗鸡的人: “大家争相观看,就像乌云填满道路;大家呐喊助阵,就像大海掀 起狂涛(争观云填道,助叫波翻海)。”孟郊接着写两鸡相斗的情 景:“斗得头晕眼花,一口凉水喷醒,再磨钢牙铁嘴,重新披挂 上阵(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次。~衰三竭。 表示重复或继续,多指未然:~说。 表示更,更加:~勇敢一点。 表示承接前一个动作:想好了~写。

连成一体:~合。~骨。~壤。衔~。 继续,连续:~力。~替。~班。~二连三。再~再厉。 靠近,挨上:~近。邻~。~吻。 承受,收取:~受。~收。~纳。~管。 迎:~风。~生。~待。 姓。

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次。~衰三竭。 表示重复或继续,多指未然:~说。 表示更,更加:~勇敢一点。 表示承接前一个动作:想好了~写。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再』

《唐韻》《集韻》《韻會》𠀤作代切,音載。 《說文》一舉而二也。从冓省。 《徐曰》一言舉二也。 《玉篇》兩也。 《廣韻》重也,仍也。 《書·禹謨》朕言不再。 《禮·儒行》過言不再。 《註》知過則改,故不再也。 《左傳·僖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又子例切,音祭。 《楚辭·九章》背法度而心治兮,辟與此其無異。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接』

《唐韻》子葉切《集韻》《韻會》《正韻》卽涉切,𠀤音楫。 《說文》交也。 《廣韻》合也,會也。 《易·蒙卦》子克家,剛柔接也。 《疏》陽居卦內,接待羣隂。  又《晉卦》晝日三接。 《禮·表記》君子之接如水。 《疏》如兩水相交,尋合而已。  又持也,受也,承也。 《禮·曲禮》接下承弣。 《註》接客手下也。 《史記·平準書》漢興,接秦之弊。  又《增韻》接續也,連也。 《禮·曲禮》堂上接武。 《註》武,迹也。迹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 《前漢·西域傳》烏秅國民接手飮。 《註》自高山下谿㵎中飮水,故接連其手。  又近也。 《儀禮·聘禮》賓立接西塾。  又捷也。 《禮·曾子問》接祭而已矣。 《疏》接,捷速也。速而祭之。  又反接,謂反縛兩手也。 《前漢·𨻰平傳》樊噲受詔卽反接。  又姓。 《史記·孟子荀卿傳》接子,齊人,學黃老道德之術。 《集韻》或作擑。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疾葉切,音捷。 《禮·內則》國君世子生,接以太牢。 《註》接讀爲捷,勝也。謂食其母,使補虛强氣也。  又《荀子·大略篇》先事慮事謂之接。 《註》接讀爲捷,速也。  又測洽切,音鍤。與扱同。 《周禮·地官·廩人》大祭祀,則共其接盛。 《註》接讀爲扱。扱以授春人舂之。 《疏》頒扱與春人。  又《集韻》色甲切,音霎。與翣同。 《周禮·天官·縫人衣翣柳之材註》故書翣作接。  又檄頰切,音協。與挾同。亦持也。

『再』

《唐韻》《集韻》《韻會》𠀤作代切,音載。 《說文》一舉而二也。从冓省。 《徐曰》一言舉二也。 《玉篇》兩也。 《廣韻》重也,仍也。 《書·禹謨》朕言不再。 《禮·儒行》過言不再。 《註》知過則改,故不再也。 《左傳·僖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又子例切,音祭。 《楚辭·九章》背法度而心治兮,辟與此其無異。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