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汤腊水


   吃剩下来的饭菜。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èng tāng là shuǐ
成语注音 ㄕㄥˋ ㄊㄤ ㄌㄚˋ ㄕㄨㄟˇ
成语简拼 stls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剩湯臘水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吃剩下来的饭菜。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做菜做饭全托付给了小福子,自然那些剩汤腊水的就叫小福子拿去给弟弟们吃。”


成语典故

并列 剩馀的饭菜。老舍《骆驼祥子》19:“做菜做饭全托付给了小福子,自然那些~的就得教小福子拿去给弟弟们吃。”△用于指残余而仍可食用之物。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多余,余留下来的:~余。~菜。~货。~勇(余勇,如“宜将~~追穷寇”)。~水残山。所~无几。就~他一个人。

干肉:“噬~肉,遇毒。” 晾干:“燃得而~之以为饵。” 皮肤皴皱。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稻。~滴石穿。~泄不通。 河流:汉~。湘~。 江河湖海的通称。~库。~利。~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可载舟。跋山涉~。依山傍~。 液汁:~笔。墨~。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外~。肥~。 指洗的次数:这衣服洗过两~了。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剩』

《唐韻》食證切,音乘。長也。 《玉篇》不啻也。 《高適贈杜二拾遺詩》聽法還應難,尋經剩欲翻。

『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思積切,音昔。 《說文》乾肉也。从殘肉,日以晞之。 《周禮•天官》腊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腊。 《註》大物解肆乾之,謂之乾肉。薄析曰脯,捶之而施薑桂曰鍛脩。腊,小物全乾者。 《易•噬嗑》六三噬腊肉。 《疏》腊,是堅剛之肉也。  又久也。 《禮•郊特牲•猶明淸與醆酒於舊澤之酒也註》爲其味厚腊毒也。 《釋文》腊,音昔。隱義云:腊,久也。久酒有毒。 《前漢•五行志》味厚者腊毒。 《註》腊,久也。味厚者爲毒久也。  又極也。 《鄭語》毒之酋腊者,其殺也滋速。 《註》腊,極也。  又亟也。 《周語》厚味實腊毒。 《註》腊,亟也。  又措也。 《釋名》齊人云搏腊,搏腊猶把作,麤貌也。荆州人曰麤麻,韋草,皆同名也。麤,措也,言所以安措之也。  又官名。 《周禮•天官•獸人》凡獸入于腊人。  又體皴也。 《山海經》錢來之山,有獸焉,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註》治體皴。腊音昔。 《集韻》臘或作臈。 《晏子春秋·諫上》景公令兵摶治,當臈冰月之閒而寒冰,多凍餒而功不成。  又蜜臈。 《古今注》遠方諸山出蜜臈處,以木爲器,中開小孔,以蜜臈塗器內外。  又臈布。 《古今注》周書曰:昆吾氏獻切玉刀,切玉如臈布。  又《集韻》居曷切,音葛。臈胆,肥貌。 《廣韻》盧盍切《集韻》《韻會》力合切《正韻》落合切,𠀤音蠟。 《說文》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也。 《禮·月令》孟冬臘先祖五祀。 《註》此周禮所謂蜡祭也。 《前漢·武帝紀》祠門戸比臘。 《註》臘者,冬至後臘祭百神也。  又《陳勝傳》臘月,勝之汝隂。 《註》張晏曰:秦之臘月,夏之九月。臣瓚曰:建丑之月也。  又《正字通》風俗通:蔡邕獨斷,皆言夏曰淸祀,殷曰嘉平,周曰蜡,漢曰臘。一說月令,孟冬臘先祖五祀,自昔有之,非自漢始也。  又鄭𤣥月令註:臘卽周禮所謂蜡。不知臘祭先祖,蜡祭百神,二祭各別,鄭合爲一,非。  又晉博士張亮議曰:臘者,接也,祭宜在新故交接也。俗謂臘之明日爲初歲,秦漢以來有賀,此皆古之遺俗也。  又道書言,道家有五臘,正月一日爲天臘,五月五日爲地臘,七月七日爲道德臘,又以十月十二日爲民歲臘,十二月正臘日爲王侯臘。  又《博雅》臘,索也。  又刃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桃氏爲劒,臘廣二寸有半寸。 《註》臘,謂兩刃。 《疏》兩刃者,兩面各有刃也。  又《正字通》眞臘,南蠻國名。  又《集韻》力涉切,音巤。義同。

『水』

《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𠀤稅上聲。 《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𠀤流,中有微陽之氣也。 《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 《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 《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 《又》水曰潤下。 《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 《易·乾卦》水流濕。 《說卦》坎爲水。 《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淮南子·天文訓》積隂之寒氣爲水。  又六飮之一。 《周禮·天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  又《禮·玉藻》五飮:上水、漿、酒、醴、酏。 《註》上水,水爲上,餘次之。  又《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水曰淸滌。  又明水,所以共祭祀。 《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 《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又《前漢·律歷志》五聲,羽爲水。  又天水,郡名,漢武帝所置。  又中水,縣名,屬涿郡。應劭曰:易𣻎二水之中。𠀤見《前漢·地理志》。  又黑水,國名,卽𩎟韐。  又露爲上池水。 《史記·扁鵲傳》飮是以上池之水。 《註》上池水,謂水未至地,蓋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藥。  又姓。  又《韻補》叶式類切,音墜。 《劉楨·魯都賦》蘋藻漂於陽侯,芙蓉出於渚際。奮紅葩之熩熩,逸景燭於崖水。  又叶呼委切,音毀。 《李白·游高淳丹陽湖詩》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又《韻補》音準。引《白虎通》水之爲言準也。○按準乃水之義,非水之音。蓋沿《周禮·考工記》鄭註,準讀爲水而誤。今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