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的状态。形容变动不定或狡诈多变。
宋 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书》:“时事反复无常,天运所至,亦看人事对付如何。”
无常:没有常规,多变动。形容变动不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喻世明言》卷三一:“重湘问道:‘萧何,你如何反复无常,又荐他,又害他?’”《隋唐演义》四六回:“单雄信喟然长叹道:‘人事否泰,反复无常,说什么麟阁功勋。’”郭沫若《世界和平的柱石》:“在我们看来,他好像是反复无常,而在他自己却始终一贯。”亦作“反覆无常”。宋.韩琦《论时事》:“彼反覆无常,见利而动,又可推诚而待之乎?”亦作“反复不常”。《宋史.范仲淹传》:“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亦作“反覆不常”。宋.周密《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九月十日,闻王曼带所纳叛军来,襄人疑其反覆不常,而末如之何。” 见“反覆无常”。鲍十《痴迷》:“这些纯朴得像土地一样的庄稼人,他们永远也不会沾染市侩的庸俗、小官僚的趋炎附势、奸商的见利忘义、无聊文人的~,也许只有他们才懂得情义的价值……”
翻转,颠倒:~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复。~侧。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正~两方面的经验。~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诉。~馈。适得其~。物极必~。 抵制,背叛,抗拒:~霸。 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常。 回击,回过头来:~驳。~攻。~诘。~思。~躬自问。 类推:举一~三。
长久,经久不变:~数。~量(亦称“恒量”)。~项。~任。~年。~驻。~住。~备不懈。 时时,不只一次:~~。~客。时~。经~。 普通的,一般的:~识。~务。~规。~情。~人。平~。反~。 姓。
《唐韻》府遠切《集韻》《韻會》甫遠切,𠀤音返。 《說文》覆也。从又,厂。 《詩·周頌》福祿來反。 《註》言福祿之來,反覆不厭也。 又《前漢·𨻰勝傳》使者五反。 《註》師古曰:反,謂回還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𠀤音幡。 《廣韻》斷獄平反。 《韻會》錄囚平反之,謂舉活罪人也。 《增韻》理正幽枉也。 《前漢·食貨志》杜周治之,獄少反者。 《註》反,音幡。 又通作翻。 《前漢·張安世傳》反水漿。 又《集韻》《韻會》𠀤部版切,翻上聲。 《集韻》難也。 《詩·小雅》威儀反反。沈重讀。 又《集韻》方願切,音販。難也。 《詩·小雅》威儀反反。毛萇說。一曰順習貌。 又《正韻》販亦作反。 《荀子·儒效篇》積反貨而爲商賈。 又《集韻》孚萬切,音娩。覆也。
『无』《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常』《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𠀤音裳。 《玉篇》恆也。 《正韻》久也。 《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 《繫辭》動靜有常。 《詩·周頌》𨻰常于時夏。 《箋》謂𨻰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 《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 又五常。 《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五品傳》五品,謂五常。 《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 又神名。 《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 又地名。 《詩·魯頌》居常與許。 《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 又州名。 《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𨻰置常州。 又山名。 《前漢·地理志》常山郡。 《註》恆山在西,避漢文帝諱,故改曰常山。 又水名。 《史記·夏本紀》常衞旣從。 《註》常水,出常山上曲陽縣。 《書·禹貢》作恆。 又旂名。 《周禮·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爲常。 《又》王建大常。 《釋名》日月爲常。謂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又常服。 《詩·小雅》載是常服。 《傳》日月爲常服,戎服也。 又《廣韻》倍尋曰常。 又車戟名。 《釋名》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曰常也。 又木名。 《爾雅·釋木》常棣。 《註》關西棣樹,子如櫻桃,可食。 《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又姓。 《廣韻》出河內。 《前漢·常惠傳》惠,太原人,甘露中爲右將軍。 又與裳同。 《說文》下帬也。 《徐鉉曰》下直而垂,象巾,故从巾。今文作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