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笔寻诗


   呵笔:吹热气解冻笔;寻诗:寻觅诗句。形容冬日苦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ē bǐ xún shī
成语注音 ㄏㄜ ㄅ一ˇ ㄒㄨㄣˊ ㄕ
成语简拼 hbxs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呵筆尋詩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呵笔:吹热气解冻笔;寻诗:寻觅诗句。形容冬日苦吟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罗隐《雪》诗:“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成语典故

唐·罗隐《雪》诗:“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怒责:~责。~斥(亦作“呵叱”)。~禁。 吁气:~冻(哈气使暧)。一气~成。 象声词,形容笑:~~。 叹词,表示惊讶:~,真不得了!

同“啊”。

〔~叻〕地名,在泰国。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呵』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虎何切,音𩑸。 《玉篇》責也,與訶同。 《廣韻》怒也。 《周禮·地官·比長註》鄕中無授,出鄕無節,過所則呵問,繫之圜土,考辟之也。 《史記·李廣傳》霸陵尉醉呵止廣。  又通作苛。 《前漢·王莽傳》掖門僕射苛問。  又《集韻》博雅云:呵呵,笑也。一曰氣出,亦作㰤。  又《韻會》慢應聲,通作阿。  又《韻會》寒歌切,音河。 《類篇》譙問也。通作何。 《史記·衞綰傳》景帝立,歲餘不譙呵綰。 《註》索隱曰:譙呵音誰何,猶借訪。一曰譙呵者,責讓也。  又《集韻》許箇切,音𧬱。噓氣也。一曰責也。

『笔』

《集韻》與筆同。詳筆字註。 《廣韻》鄙密切《韻會》逼密切《正韻》壁吉切,𠀤音必。 《釋名》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 《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 《註》蜀人呼筆爲不律也。 《說文》楚謂之聿,吳人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 《古今注》古之筆,不論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卽謂之筆。秦吞六國,滅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稱於時。蒙恬造筆,卽秦筆耳。以枯木爲管,鹿毛爲柱,羊毛爲被,所謂蒼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記事用之。 《法書攷》虞世南云:筆長不過六寸,眞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 《禮·曲禮》史載筆,士載言。 《註》筆,謂書具之屬。  又筆星。 《釋名》筆星,星氣有一枝,未銳似筆也。  又花名。 《楚辭註》辛夷花初發如筆,北人呼爲木筆。  又《集韻》筆別切,音莂。山東謂筆。  又作〈/尹〉。見《漢戚伯樊毅𥓓》。  又《嚴訢𥓓》作〈八/尹〉,見《舉要》。 《集韻》或作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