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因:随顺;制:制定;规定;宜:适当;合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īn dì zhì yí
成语注音 一ㄣ ㄉ一ˋ ㄓˋ 一ˊ
成语正音 “宜”,不能读作“yì”。
成语简拼 ydzy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act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成语法文 prendre des mesures en fonction des conditions locales
成语俄文 принимáть решение в зависимости от условий места
成语日文 各地(かくち)の事情(じじょう)に合(あ)わせて適当(てきとう)なやり方(かた)で行(おこ)なう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因:随顺;制:制定;规定;宜:适当;合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




成语示例


谷峪《萝北半月》:“定个收入指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成语典故

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当。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清史稿.朱嶟传》:“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随时变通。”梁启超《中国改革财政私案》:“其或因地制宜,有应作为各省各府县各城镇乡税者,由该省咨议局,该府县城镇乡董事会,决议后施行。” 偏正 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刘玉民《骚动之秋》:“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必须~,多种办法,多种路子。”△用于说明制订措施的一种原则。→因事制宜 因时制宜 随机应变 相机行事 ?刻舟求剑 执而不化 胶柱鼓瑟 解释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恰当的措施。 出处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 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阖闾元年,他准 备选用贤能之士,推行恩惠的德政,用仁义立国,使自己扬名于 诸侯。一开始,他担心诸侯们不相信,百姓们不归附,就提拔从 楚国逃亡来的伍子胥担任行人(官职名,掌管朝觐聘问等事务)。 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招待他,并同他一起商议国家政事。 阖闾对伍子胥说:“我想增强国力、称霸诸侯,怎么才能做 到呢?我们国家地处偏远,只占有东南之地,地形险阻、气候潮 湿,又有江海泛滥的灾害。国君没有可以防御的屏障,百姓没有 可以依傍的东西。仓库没有设立,田地没有开垦,您说该怎么办 呢?”伍子胥考虑了很久才回答说:“我听说治国之道,以安定国 君、理顺百姓为上。”阖闾说:“那安君理民的方法是怎样的?” 伍子胥回答说:“凡是打算安定国君、治理百姓、称霸诸侯、从 近制远者,一定要先建筑城 郭,设立守备,充实仓库粮 草,修治武器装备。”阖闾 称赞说:“您说得很好。不 过建筑城郭、设立仓库,应 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 况,制订适宜的措施,哪里 有利用天数来威震邻国的 呢?”阖闾随后委任伍子胥 全面负责这些事务,为日后 伐楚打下了基础。 反义 墨守成规 例句 要继续面向亿万农民,特 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的农民,传播和普及先进适用 技术,因地制宜、扎实有效地 开展农村科普工作。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原~。~素。~果。病~。 理由:~为(wèi)。~而。 依,顺着,沿袭:~此。~之。~循(a.沿袭;b.迟延拖拉)。~噎废食。陈陈相~。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质。~壳。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田~。~政。~主。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区。此~。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板。~毯。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点。目的~。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以处。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境~。心~。 底子:质~。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走。

适合,适当:~人。~于。合~。权~。适~。相~。 应该,应当:事不~迟。 当然,无怪:~其无往而不利也。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因』

《唐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眞切,𠀤音姻。 《說文》从囗大。會意。 《徐鍇曰》能大者,衆圍就之也。  又仍也,襲也。 《論語》殷因於夏禮。 《孟子》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 《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 《註》析而又析也。 《禮·禮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  又依也。 《論語》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又托也。 《孟子》時子因𨻰子而以告孟子。  又由也。 《鄒陽·上梁王書》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劒相眄者,無因至前也。  又緣也。 《傳燈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  又姓。 《左傳·定二年》遂人四族,有因氏。 《正字通》明有因禮、因絅。  又《六書正譌》借爲昏姻之姻,言女有所因。  又叶烏前切,音烟。 《陸雲·贈顧尚書詩》殊音合奏,曲異響連。絕我懽條,統我思因。 《集韻》或作㧢。

『地』

《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𠀤音弟。 《說文》元氣初分,重濁隂爲地,萬物所𨻰列也。 《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 《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 《易·說卦傳》坤爲地。 《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 《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 《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  又第也,但也。 《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  又叶徒何切,音沱。 《屈原·橘頌》閉目自愼,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埽地。○按吳棫收地入箇韻,音隋,則過可如字讀,沱隋亦平去閒耳。本作坔。

『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征例切,音製。 《說文》裁也。  又《增韻》正也,御也,檢也,造也。  又《廣韻》禁制也。  又《前漢·高帝紀》太后臨朝稱制。 《註》師古曰:天子之言曰制書,謂爲制度之命也。  又成法曰制。 《左傳·隱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  又《禮·曲禮》士死制。 《註》制謂君命,士受命致死也。  又《禮·禮器》大廟之內敬矣,君親制祭。 《註》朝踐進血之時,君自斷制牲肝,洗于鬱鬯,祭神于室也。  又邑名。 《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  又叶音哲。 《崔駰·達旨》隂陽始分,天地初制。皇綱云敘,帝紀乃設。  又《韻會》浙或作制。江名,在東陽。 《莊子·外物篇》自制河以東。 《唐韻》《集韻》𠀤征例切,音制。 《說文》裁也。 《左傳·襄三十一年》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  又裘也。 《左傳·定九年》晳幘而衣貍製。  又《六書正譌》雨衣也。  又造也。 《後漢·樊準傳》上疏言大侵之禮,百官備而不製。  又式也。 《前漢·叔孫通傳》通儒服,漢王憎之,廼變其服,服短衣,楚製。 《師古註》謂裁衣之形製。  又與致同。 《唐書·張易之傳》易之旣冠,頎皙美姿製。  又義與著同。 《杜甫詩》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淸製。

『宜』

《唐韻》《集韻》魚羈切《韻會》疑羈切,𠀤音儀。 《說文》所安也。 《增韻》適理也。 《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 《禮·王制》齊其政,不易其宜。  又《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 《註》職方氏所謂靑州宜稻粱,雍州宜黍稷之類是也。  又《詩·周南》宜其室家。 《傳》宜者,和順之意。  又《爾雅·釋詁》宜,事也。 《詩·大雅》公尸來燕來宜。 《毛傳》宜其事也。  又《玉篇》當也,合當然也。 《禮·樂記》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又祭名。 《書·泰誓》類于上帝,宜于冢土。 《註》祭社曰宜。冢土,社也。 《禮·王制》宜乎社。 《註》引爾雅,起大事,動大衆,必先有事乎社,令誅罰得宜。  又州名。古百越地,庸置粵州,改宜州。  又姓。 《正字通》元宜桂可,博通經史。  又通作儀。 《前漢·地理志》伯益能儀百物。儀讀與宜同。  又叶五何切,音俄。 《詩·鄘風》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叶上佗下何。◎按《音學五書》宜古音魚何反。宜字《詩》凡九見,《易》一見,《儀禮》一見,《楚辭》一見,𠀤同。後人誤入五支韻,據此則又非但叶音矣。 《集韻》宐,隸作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