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减腰围


   语本《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ài jiǎn yāo wéi
成语注音 ㄉㄞˋ ㄐ一ㄢˇ 一ㄠ ㄨㄟˊ
成语简拼 djyw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帶减腰圍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语本《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损。


成语示例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宋·辛弃疾《木兰花慢》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语出《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


成语典故

源见“沈约瘦”。形容愁病瘦损。宋 辛弃疾《木兰花慢》词:“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其他 形容病体瘦削。语本《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宋·辛弃疾《木兰花慢》:“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多用于身体素质方面。→衣带渐宽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由原有数量中去掉一部分:~价。~员。缩~。削~。偷工~料。 降低程度,衰退:~轻。~弱。~少。~色。~产。~免。~缓。

胯上胁下的部分,在身体的中部:~板儿。~杆子。~背。~身。~肢。~围。 东西的中段,中间:半山~。 中间狭小像腰部的地势:土~。海~。 裤、裙等围在腰上的部分:裤~。

环绕,四周拦挡起来:~攻。~城。突~。解~。 圈起来作拦阻或遮挡的东西:~巾。~墙。~裙。 四周:外~。周~。 量词(a.两手姆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如“腰大十~”;b.两两臂合拢的长度,如“树大五~”)。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减』

《玉篇》古斬切,音減。俗減字。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斬切,音鹼。 《說文》損也。 《玉篇》少也,輕也。 《禮·樂記》禮主其減。  又水名。 《山海經》番條之山,減水出焉。  又岐山亦出減水,東南流注于江。  又姓。 《史記·酷吏傳》減宣。  又《廣韻》《集韻》𠀤下斬切,音豏。  又《集韻》公陷切,音䫡。義𠀤同。 俗作减,非。

『腰』

《集韻》《韻會》伊消切《正韻》伊堯切,𠀤音要。 《說文》身中也。象人要自𦥑之形。 《徐曰》要爲中關,所以自𦥑持也。 《玉篇》骻也。 《釋名》腰,約也,在體之中,約結而小也。  又馬名。 《古今注》古駿馬有飛兔腰褭。  又天下形勢亦稱腰。 《戰國策》梁者,山東之腰也。 《玉篇》本作要。 《廣韻》或作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