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魂宕魄


   形容振憾心灵。亦作“驰魂夺魄”。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í hún dàng pò
成语注音 ㄔˊ ㄏㄨㄣˊ ㄉㄤˋ ㄆㄛˋ
成语简拼 chdp
常用程度 一般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振憾心灵。亦作“驰魂夺魄”。


成语示例


各种印象,新鲜而又庄严,使他目不暇给,弛魂夺魄。徐迟《地质之光》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闻一多《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予人们颂送着弛魂宕魄的天乐。”


成语典故

闻一多《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予人们颂送着弛魂宕魄的天乐。”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放松,松懈,解除:松~。废~。~惰(懈怠)。~缓(局势、气氛等变和缓)。~张(“张”,拉紧弓弦;“弛”,放松弓弦,喻兴废、宽严、劳逸等)。 延缓:~期。

迷信的人指附在人体上主宰人,又可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实体:~灵。鬼~。~不附体。 指精神或情绪:~飞魄散(形容极度惊恐)。~不守舍。

拖延,搁置:~欠。~账(拖延不还的账)。延~。 放荡,不受拘束:流~。~逸(飘逸,洒脱)。

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魂~。丢魂落~。魂飞~散。 精神,精力:~力。气~。体~。 古同“霸”,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 古同“粕”,糟粕。 古同“珀”,琥珀。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弛』

《廣韻》施是切《集韻》《韻會》賞是切《正韻》詩止切,𠀤音豕。 《說文》弓解也。 《禮·曲禮》弛弓尚角。 《儀禮·鄕射禮》不勝者執弛弓。  又放也。 《爾雅·釋詁註》弛,放也。 《疏》以弓釋弦曰弛,故云弛放。 《前漢·武帝紀》跅弛之士。 《註》跅者,跅落無撿局也。弛者,放廢不遵法度也。  又《賈山傳》臣恐朝廷之解弛。 《註》弛,放也。  又《爾雅·釋詁》易也。 《註》相延易。  又《廣韻》置也,舍也,緩也。 《周禮·地官·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四曰弛力。 《註》息繇役也。  又《廣韻》釋也。 《周禮·春官》凡國之大憂令弛縣。 《註》弛,釋下之。  又《廣韻》去離也。 《左傳·莊二十二年》弛于負擔。  又壞也。 《史記·河渠書》延道弛兮離常流。 《註》河道皆弛壞。  又《集韻》余支切,音移。改易也。  又《集韻》丑豸切,音褫。落也。  又通作施。 《周禮·天官·小宰》斂弛之聮事。 《註》弛,讀爲施。

『魂』

《唐韻》戸昆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昆切,𠀤音渾。 《說文》陽氣也。 《易·繫辭》遊魂爲變。 《禮·檀弓》魂氣則無不之也。 《左傳·昭七年》人生始化爲魄。旣生魄,陽曰魂。 《疏》魂魄,神靈之名。附形之靈爲魄。附氣之神爲魂也。 《淮南子·說山訓》魄問於魂。 《註》魄,人隂神。魂,人陽神。 《白虎通》魂,猶伝伝也,行不休於外也,主於情。 《又》魂者,芸也,情以除穢。  又《揚子·太𤣥經》魂魂萬物。 《註》魂魂,多貌。  又《韻補》叶胡勻切,音芸。 《曹大家·東征賦》乃遂往而徂逝兮,聊遊目而遨魂。歷七邑而觀覽兮,遭鞏縣之多艱。艱,音勤。  又叶胡勬切,音弦。 《黃庭經》赤帝黃老與我魂,三眞扶胥共房津。津,音煎。

『宕』

《廣韻》徒浪切《集韻》《韻會》大浪切,𠀤音盪。 《說文》過也。一曰洞屋,从宀碭省聲。 《穀梁傳·文十一年》長翟兄弟三人佚宕中國。  又州名。秦漢諸羌地,後魏內附,周置宕州,陝西化外,汝南項有宕鄕。  又《集韻》采石工謂之宕戸。  又《正字通》與蕩通。

『魄』

《唐韻》《正韻》普伯切《集韻》《韻會》匹陌切,𠀤音拍。 《說文》隂神也。 《玉篇》人之精爽也。 《禮·祭義》魄也者,鬼之盛也。 《註》耳目之聰明爲魄。 《疏》魄,體也。若無耳目,形體不得聰明。 《關尹子·四符篇》因意有魄,因魄有精。 《白虎通》魄者,迫然著人,主於性也。  又《晉語》其魄兆乎民矣。 《註》魄,形也。  又《爾雅·釋詁》魄,閒也。 《疏》閒謂閒隙也。  又《爾雅·釋木》魄,榽橀。 《註》魄,大木,細葉,似檀。 《疏》魄,一名榽橀。  又《後漢·西南夷傳》哀牢夷出虎魄。 《註》虎魄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皮成虎魄,如斗。初時如桃膠,凝堅乃成。  又《書·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 《傳》月二日近死魄。 《疏》魄者,形也。謂月之輪廓無光之處名魄也。 《釋文》魄,漢書律歷志作霸。詳雨部霸字註。  又《集韻》白各切,音泊。聲也。 《史記·周本紀》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爲烏,其色赤,其聲魄云。 《註》馬融曰:魄然,安定意也。  又與粕同。 《莊子·天道篇》古人之糟魄已夫。 《音義》司馬云:爛食曰魄。一云糟爛爲魄。  又作粕。  又《廣韻》《正韻》他各切《集韻》《韻會》闥各切,𠀤音托。落魄,貧無家業。 《史記·酈生傳》家貧落魄。 《漢書註》應劭曰:志行衰惡之貌。師古曰:失業無倚也。○按《史記》《漢書》俱音薄。  又與薄同。 《史記·司馬相如傳》旁魄四塞。 《荀子·性惡篇》雜能旁魄而無用。 《註》旁魄,廣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