恣睢无忌


   形容任意作恶;毫无顾忌。恣睢:放纵;凶暴;忌:顾忌;畏惧。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ì suī wú jì
成语注音 ㄗˋ ㄙㄨㄟ ㄨˊ ㄐ一ˋ
成语正音 “睢”,不能读作“jū”、“jù”。
成语简拼 zswj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恣睢無忌
成语英文 behave recklessly
成语结构  补充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任意作恶;毫无顾忌。恣睢:放纵;凶暴;忌:顾忌;畏惧。



成语示例


《水浒》中的“镇关西”是个恣睢无忌,无恶不作的歹徒。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周穆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其乐无比。”


成语典故

见“恣肆无忌”。《清史稿·列传三十八》:“世祖时赏罚出至公,督抚不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放纵,无拘束:~意。~肆。~睢。~情。~行无忌。 方言,舒服:透~。睡得真~。

张目仰视的样子:~盱。 欢乐的样子:扬袂~舞

水名。在河南,流入汩水,早已湮塞,仅有上游一支流流入惠济河。 睢县,在河南。 见“恣睢”。 姓。

嫉妒,憎恨:猜~。~才。~能。~妒。~贤妒能。 害怕,畏惧:顾~。肆无~惮。 禁戒:~戒。~食。~讳。禁~。 父母或祖先死亡的日子,迷信称不吉利的日子:~日。~辰。生~(已死父母的生日)。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恣』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資四切,資去聲。 《說文》縱也。从心次聲。 《漢明德馬皇后詔》寵貴橫恣。  又《詩·檜風·小序》疾恣也。 《鄭箋》恣,謂狡㹟淫戲,不以禮也。  又《五音集韻》千咨切,音趑。恣睢,自得貌。秦刻石文作資。

『睢』

《唐韻》許惟切《集韻》呼維切,𠀤音倠。 《說文》仰目也。 《聲類》大視也。 《前漢·五行志》萬眾睢睢,驚怪連日。 《註》仰目視貌。  又睢盱,詳盱字註。  又恣睢,恣意怒視也。 《史記·伯夷傳》暴戾恣睢。 《註》睢,仰目怒貌。  又《禮書》暴慢恣睢。 《註》恣睢,猶毀訾也。 《後漢·崔駰傳》羿浞狂以恣睢。 《註》自用之貌。  又《韻會小補》睢音雖。  又《廣韻》許規切《集韻》《韻會》翾規切《正韻》翾圭切,𠀤音𧥏。  又《廣韻》香季切《集韻》《韻會》《正韻》香萃切,𠀤倠去聲。義𠀤同。  又《集韻》翾畦切,音近醯。睢睢,元氣貌。  又《廣韻》息遺切《集韻》《韻會》《正韻》宣佳切,𠀤音綏。水名。在梁郡,受汴入泗。或作濉。 《左傳·成十五年》出舍于睢上。  又睢陽、睢陵,𠀤縣名。  又睢州,今屬歸德府。  又姓。趙大夫食采于睢邑,因以爲氏。明有睢稼,洪武初請立臥𥓓。  又《字彙補》曰唯切,音偉。星名。 《史記·天官書》歲星與翼軫,晨出曰天睢。 《集韻》或作眭。 《說文》从目隹聲。與隹部从且不同。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忌』

《唐韻》《集韻》《韻會》渠記切《正韻》奇寄切,𠀤音惎。 《說文》憎惡也。 《增韻》嫉也。 《詩·周南·小星箋》以色曰妒,以行曰忌。  又《廣韻》忌諱也。 《周禮·春官·小史》詔王之忌諱。 《疏》謂告王以先王之忌諱也。  又《地官·誦訓》掌道方慝,以詔辟忌。 《註》不避其忌,則其方以爲苟于言語也。  又憚也。 《左傳·昭六年》民知有辟,則不忌于上。  又怨也。 《晉語》小人忌而不思。 《註》怨也。  又戒也。 《書·呂𠛬》敬忌罔有擇言在身。 《註》忌之言戒也。  又敬也。 《左傳·昭元年》非羇何忌。 《註》言不敬羇客,當誰敬哉。  又忌日,親喪日也。 《禮·祭義》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  又姓。 《風俗通》周公忌父之後,以王父字爲氏。  又龍忌,謂禁火日也。 《後漢·周舉傳》有龍忌之禁。  又《集韻》居利切《正韻》吉器切,𠀤音懻。語助辭。 《詩·鄭風》叔善射忌。  又《五音集韻》巨己切,音芑,亦戒也。 《詩·大雅》維此聖人,瞻言百里。維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說文》己心爲忌。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