扞格不入


   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àn gé bù rù
成语注音 ㄏㄢˋ ㄍㄜˊ ㄅㄨˋ ㄖㄨˋ
成语简拼 hgbr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incompatible with(out of tune with)
成语法文 à rebours(au rebours)
成语结构  补充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郑玄注:“扞:坚不可入之貌。”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保护;保卫。后作“捍”。《廣韻•翰韻》:“扞,以手扞,又衛也。” 抵御;抵挡。后作“捍”。《國語•魯語上》:“能扞大患則祀之。” 抵制;抗拒。《説文•手部》:“扞,忮也。” 触犯;违犯。《荀子•彊國》:“白刃扞乎胸,則目不見流矢。” 阻止。《左傳•桓公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扞釆樵者以誘之。’”, 遮蔽;遮挡。《左傳•成公十二年》:“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 古代射者所著的一种皮袖套,即臂衣。《韓非子•説林下》:“羿執鞅(玦)持扞。” 同“銲(釬)”。戈矛柄下端圆锥形的金属套,可以插入地中。《戰國策•趙策ー》:“(豫讓)刃其扞,曰:‘欲為知伯報讎!’” 勇猛;骠悍。后作“悍”。《孔子家語•致思》:“懔懔焉若持腐索之扞馬。”

同“擀”。碾压;辗轧。《集韻•旱韻》:“擀,以手伸物。或省。”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子纸。方~儿布。 法式,标准:~局。~律。~式。~言。合~。资~。 表现出来的品质:~调。风~。人~。国~。性~。 阻碍,隔阂:~~不入。 击,打:~斗。~杀。 推究:~致。 树的长枝。 至,来:~于上下。 感通:~于皇天。 变革,纠正:~非。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进,由外到内:进~。~梦。 适合,恰好合适:~选。~耳。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扞』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侯幹切,音翰。以手扞也。  又衞也。 《左傳·文六年》親帥扞之,送致諸竟。 《前漢·𠛬法志》手足之扞頭目。 《註》扞,禦難也。  又《說文》忮也。 《增韻》抵也。 《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註》扞,堅不可入之貌。  又《史記·楚世家》蜀伐楚,於是楚爲扞關以距之。 《後漢·郡國志》巴郡魚復扞水,有扞關。  又與𤿧通。臂衣也。 《前漢·尹賞傳》被鎧扞,持刀兵。  又與銲通。 《戰國策》豫讓刃其扞。 《註》矛鐏謂之銲,施刃其端。  又《集韻》古旱切,干上聲。與擀同。 《集韻》或作捍。別作㪋。

『格』

《唐韻》古柏切《集韻》《韻會》《正韻》各額切,𠀤音隔。 《說文》木長貌。 《徐曰》樹高長枝爲格。  又至也。 《書·堯典》格于上下。  又來也。 《書·舜典》帝曰:格汝舜。  又感通。 《書·說命》格于皇天。  又變革也。 《書·益稷謨》格則承之庸之。  又格,窮究也。窮之而得亦曰格。 《大學》致知在格物。  又物格而後知至。  又法式。 《禮·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又正也。 《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  又登也。 《書·呂𠛬》皆聽朕言,庶有格命。 《疏》格命,謂登壽考者。  又牴牾曰格。 《周語》穀洛鬭。韋昭云:二水格。  又頑梗不服也。 《荀子·議兵篇》服者不禽,格者不赦。  又𣪩也。 《詩·魯頌》在泮獻馘。 《鄭箋》馘謂所格者之左耳。  又舉持物也。 《爾雅·釋訓》格格,舉也。  又𢇮格也。凡書架、肉架皆曰格。 《周禮·牛人註》挂肉格。  又敵也。 《史記·張儀傳》驅羣羊攻猛虎,不格明矣。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又《爾雅·釋詁》格,陞也。 《方言》齊、魯曰𨽥,梁、益曰格。  又標準也。 《後漢·博奕傳》朝廷重其方格。  又格例。 《唐書·裴光庭傳》吏部求人不以資考爲限,所獎拔惟其才,光庭懲之,乃爲循資格。  又《廣韻》度也,量也。  又姓。 《統譜》漢格班。  又《唐韻》古落切《集韻》《韻會》《正韻》葛鶴切,𠀤音各。樹枝也。  又廢格,阻格也。 《前漢·梁孝王傳》袁盎有所關說,大后議格。  又格五,角戲也。 《前漢·吾丘壽王傳》以善格五召待詔。  又杙也。亦以杙格獸也。 《莊子·胠篋篇》削格羅落𦊨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 《左思·吳都賦》峭格周施。  又扞格,不相入也。 《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註》格,胡客反。  又《集韻》《韻會》歷各切,音洛。籬落也。 《前漢·鼂錯傳》謂之虎落。 《揚雄·羽獵賦》謂之虎路。通作格。  又《類篇》曷各切,音鶴。格澤,妖星也。見《史記·天官書》。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入』

《唐韻》人執切《集韻》《韻會》日汁切《正韻》日執切,𠀤任入聲。 《說文》內也。 《玉篇》進也。 《禮·少儀》事君,量而後入。 《檀弓》孟獻子𧝓比御而不入。 《註》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猶不入寢也。  又《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 《定六年》於越入吳。 《傳》造其國都曰入,弗地曰入。 《註》謂勝其國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順,非王命而入人國也。  又《廣韻》納也,得也。  又《增韻》沒也。  又《楞嚴經》六入謂六塵,卽眼入色,耳入聲也。  又《敎坊記》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