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降低;挫:转折。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一般指音乐、朗诵。有时也指文学作品。
宋 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形容诗文作品或乐曲的声调时高时低,时停时折,和谐而有节奏。晋.陆机《遂志赋序》:“昔崔篆作诗,以明道述志,而冯衍又作《显志赋》……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老残游记》二回:“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每当夜晚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亦作“顿挫抑扬”。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靖节》:“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郭沫若《天地玄黄.诗歌与音乐》:“自然界中一切的风声雨声,水声涛声,兽声鸟声,甚至如花开花落的声响,都有一定的顿挫抑扬。” 并列 抑扬,降低和升高。顿挫,停顿和转折。形容音乐、舞姿和文章气势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晋·陆机《遂志赋序》:“(冯)衍~,怨之徒也。”叶文玲《小溪九道弯》:“那~的声响,就像一架经年弹奏的弦琴,真有说不尽的妙趣。”△褒义。用于写音乐、语言和文章气势情韵。?千部一腔。 也作“顿挫抑扬”。
压,压制:~制。~止。压~。~强扶弱。~扬(a.音调的高低起伏;b.沉浮;c.褒贬)。 忧闷:~郁。~塞(sè)。 文言连词(a.表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如“~或”;b.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如“多则多矣,~君似鼠”)。 文言发语词:“~齐人不盟,若之何”。 古同“噫”,叹词。
簸动,向上播散:~水。~场(cháng )。~汤止沸。 高举,向上:~手。~帆。趾高气~。~眉吐气。 在空中飘动:飘~。 称颂,传播:~言。~威。颂~。~弃。~名。 姓。
不顺利,失败:~折。~败。~伤。~失。 按下,使音调降低:抑扬顿~。 摧折。 书法用笔的一种。
《唐韻》於力切《集韻》《韻會》乙力切,𠀤音億。 《說文》按也。 《史記·三王世家》緣恩寬忍,抑案不揚。 又愼密也。 《詩·小雅》威儀抑抑。 又治也,塞也。 又屈也,逼也。 《禮·學記》君子之教喩也,强而弗抑。 《疏》但勸强其神識,而不抑之令曉也。 《楚辭·懷沙》俛屈以自抑。 又遏也,止也。 《史記·平準書》抑天下物,名曰平準。 《後漢·明帝紀》章奏若有過稱虛譽,尚書宜抑而不省。 又美也。 《詩·齊風》抑若揚兮。 《疏》揚是顙之別名。抑爲揚之貌。 又損也,退也。 《後漢·蔡邕傳》人自抑損,以塞咎戒。 又《班固·傳論》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 《註》抑,退也。抗,進也。通作挹。 又轉語,亦然之辭。 《詩·鄭風》抑磬控忌。 又發語辭。 《詩·小雅》抑此皇父。 《王應麟·詩攷》韓詩,抑,意也。 又詩篇名。 《楚語》衞武公作懿,戒以自儆。 《註》大雅抑之篇,懿讀曰抑。 《說文》从反印,或从手作𢮮。隷作𢬃。今文省作抑。𢮮字从扌从𢑏。
『挫』《唐韻》則臥切《集韻》《韻會》《正韻》祖臥切,𠀤音䟶。 《說文》摧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凡揉牙,外不廉而內不挫。 《註》挫,折也。 《孟子》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 《史記·酷吏傳》蜀守馮當暴挫。 《註》暴虐以挫人。 又《集韻》徂臥切,音座。搦也,捉也。 《楚辭·招䰟》挫糟凍飮,酎淸凉些。 《註》捉去其糟,但取淸醇也。 又祖加切,匝平聲。亦折也。 《考工記》內不挫,李軌讀。 又臧戈切,䟶平聲。案也。 《莊子·人閒世》挫鍼治繲。 又《韻會》千臥切《正韻》寸臥切,𠀤與剉同。折傷也。 《增韻》刴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