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尘走俗


   形容为了名利,到处奔走钻营。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àng chén zǒu sú
成语注音 ㄎㄤˋ ㄔㄣˊ ㄗㄡˇ ㄙㄨˊ
成语简拼 kczs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抗塵走俗
成语英文 be on constant run for worldly pursuit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为了名利,到处奔走钻营。



成语示例


元·顾瑛《饯谢子兰》诗:“谈空说有丘壑志,抗尘走俗山泽容。”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成语典故

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后以“抗尘走俗”谓热中名利而奔走于尘俗之中。《宣和书谱.张徐州》:“不以名利芥蒂于胸次……故其胸中流出而见于笔画者,无复有抗尘走俗之状。”元 顾瑛《饯谢子兰》诗:“谈空说有丘壑志,抗尘走俗山泽容。” 并列 抗,举,引申为表现。尘,尘容,面容。走,跑,奔走。以庸俗之面容奔走于尘俗之中。指为名利而忙碌,热衷于求名逐利。语本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元·顾英《饯谢子阑》:“~山泽容。”△贬义。用来描写只为追名逐利的庸俗之辈。→伤风辱节 屈膝求荣 ?高风亮节 光明磊落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抵御:~击。~争。~拒。抵~。顽~。 拒绝:~议。~上。~命。~税。 对等:~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行:~路。~步。 往来:~亲戚。 移动:~向(延伸的方向)。~笔(很快地写)。钟表不~了。 往来运送:~信。~私。 离去:~开。刚~。出~。 经过:~账。~内线。~后门。 透漏出去,超越范围:~气(漏气)。 失去原样:~形。~样。 古代指奔跑:~马。不胫而~。 仆人,“我”的谦辞:牛马~(当牛作马的仆人,如“太史公~~~。”)。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尚。风~。习~。约定~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名。~语。~曲。雅~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气。~物。鄙~。粗~。庸~。 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人。世~。僧~。凡夫~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抗』

《唐韻》苦浪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浪切,𠀤音伉。 《說文》扞也。 《儀禮·旣夕》抗木橫三縮二。 《註》抗,禦也,所以禦止土者。  又《廣韻》舉也。 《禮·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 《註》舉以世子之法,使與成王居而學之。  又《樂記》歌者上如抗,下如墜。 《疏》歌聲上響,感動人意,如似抗舉也。  又以手舉物也。 《淮南子·說山訓》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趨。  又振也,蔽也。  又《增韻》抵也,敵也。 《前漢·貨殖傳》子貢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又《揚子·方言》縣也。山之東西曰抗,燕趙之郊縣物於臺之上謂之佻。  又《集韻》居郞切,音岡。與掆同。亦舉也。 《詩·小雅》大侯旣抗。 《箋》舉鵠而棲之於侯也。 《毛傳》苦浪反。 《朱傳》居郞反。  又《唐韻》胡郞切《集韻》寒剛切,𠀤音杭。義同。 《蔡邕·釋誨》九河盈溢,非一𠙽所防。帶甲百萬,非一勇所抗。 《說文》抗或从木。 《徐鉉曰》今俗作胡郞切。別見木部。亢字作亠下凡。

『尘』

《字彙補》古文塵字。註詳土部十一畫。 《唐韻》直珍切《集韻》《韻會》《正韻》池鄰切,𠀤音𨻰。埃也。 《爾雅·釋詁》久也。謂塵垢稽久也。 《詩·小雅》無將大車,祗自塵兮。 《後漢·班固傳》風伯淸塵。 《拾遺記》石虎起樓四十丈,異香爲屑,風起則揚之,名芳塵。 《嶺南表異錄》犀角爲簪梳,塵不著髮,名辟塵犀。  又淫視爲遊塵,見《穀梁序疏》。  又明窻塵,丹砂,藥名。 《李白·草創大還詩》髣髴明窻塵。  又《梵書·圓覺經》根塵虛妄。 《註》根塵,六根之塵,謂眼、耳、鼻、舌、心、意。  又《列仙傳》麻姑謂王方平曰:見東海三變爲桑田,今將行復揚塵乎。  又姓,見《統譜》。  又叶直連切,音廛。 《班彪·北征賦》忽進路以息節兮,飮予馬兮洹泉。朝露漸予冠蓋兮,衣晻藹而蒙塵。

『走』

《廣韻》子苟切《集韻》《韻會》《正韻》子口切,𠀤奏上聲。 《說文》趨也。从夭从止。 《註》徐鍇曰:𧺆則足屈,故从夭。 《五經文字》今經典相承作走。  又《儀禮·士相見禮》將走。 《註》走,猶去也。  又《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 《註》走,猶僕也。 《班固·答賔戲》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漢書·敘傳》走作僕。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則𠋫切,音𨂡。 《釋名》疾趨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 《羣經音辨》趨向曰走。 《書·武成》駿奔走。 《孟子》棄甲曳兵而走。 《爾雅·釋宮》中庭謂之走。 《註》走,疾趨也。  又與奏同。 《詩·大雅》予曰有奔奏。 《疏》今天下皆奔走而歸趨之也。 《釋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又《韻補》叶子與切。 《左傳·昭七年》正考父鼎銘: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  又叶養里切,音以。 《論語讖》殷惑妲己玉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