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枷带锁


   谓罪犯套上枷锁等刑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ī jiā dài suǒ
成语注音 ㄆ一 ㄐ一ㄚ ㄉㄞˋ ㄙㄨㄛˇ
成语简拼 pjd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披枷帶鎖
成语英文 carry a prison's collar with lock attached to it
成语俄文 быть закованным в кандалы и цепи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罪犯套上枷锁等刑具。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有披枷带锁俨然罪人者。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城隍出巡》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放便。”


成语典故

谓罪犯身带枷锁刑具。元.张国宾《合汗衫》一折:“你那里人氏,姓甚名谁,因甚么这等披枷带锁。”明.高濂《玉簪记.闹会》:“那幢旛宝盖迎送的,却是在世为善的;那披枷带锁受苦的,却是在世为恶的。” 并列 披,指套在脖子上。脖子上套着木枷,身上带着锁链。语出宋·普济《五灯会元·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说岳全传》:“何立上殿来,但见秦桧~,十分痛苦。”△多用于表现犯罪者被套上刑具。→手铐脚镣。也作“披枷戴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覆盖在肩背上:~星戴月。 穿戴:~挂。~甲。 打开,散开:~襟。~阅。~露(发表,公布,表露)。所向~靡。 劈开,裂开:竹竿~了。

旧时一种套在脖子上的刑具:~锁(旧时的两种刑具,喻束缚)。~号(古代刑法,将犯人上枷,写明罪状示众)。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披』

《唐韻》敷羈切《集韻》《韻會》攀糜切,𠀤音鈹。 《說文》从旁持曰披。  又《廣韻》開也。 《史記·帝舜紀》披九山,通九澤。 《前漢·鄒陽傳》披心腹,見情素。 《韓愈·進學解》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又《增韻》分也,散也。 《左傳·昭五年》又披其邑。 《註》析也。 《揚子·方言》廝披,散也。東齊聲破曰廝,器破曰披。  又荷衣曰披。  又《正韻》篇夷切,音紕。義同。  又《唐韻》《廣韻》匹靡切《集韻》《韻會》普靡切,𠀤音㱟。裂也。 《史記·范睢傳》木實繁者披其枝。  又《灌夫傳》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 《註》披,分拆也。疋彼反。  又披靡,震伏貌。 《前漢·項籍傳》羽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又《正韻》普弭切,音庀。義同。  又《集韻》《類篇》《韻會》𠀤彼義切,音賁。 《禮·檀弓》孔子之喪設披。 《註》披,柩行夾引棺者。 《疏》設之於旁,所以備傾虧也。 《周禮·夏官·司士》作六軍之士執披。 《疏》披者,車兩旁使人持之,若四馬六轡然。  又《正韻》兵媚切,音祕。義同。  又《集韻》平義切,音被。亦散也。  又《正韻》普駕切,音怕。亦開也。  又叶普禾切,音坡。 《劉邵·趙都賦》布濩中林,緣延陵阿。從風發曜,倚靡雲披。

『枷』

《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𠀤音加。 《說文》柫也。《淮南》謂之柍。 《玉篇》連枷,打穀具。 《釋名》枷,加也。加杖于柄頭,以撾穗而出其穀也。  又《廣韻》項械也。 《馬融·廣成頌》枷天狗,紲墳羊。  又《廣韻》求迦切《集韻》永迦切,𠀤音伽。義同。  又與架通。𢇮物之器。 《禮·曲禮》男女不同椸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