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谏饰非


   谏:劝告;饰:遮掩;遮盖;非:错误。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ù jiàn shì fēi
成语注音 ㄐㄨˋ ㄐ一ㄢˋ ㄕˋ ㄈㄟ
成语正音 “谏”,不能读作“jiǎn”。
成语简拼 jjsf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拒諫飾非
成语英文 reject criticisms and whitewash mistakes(reject good advice and gloss over faults)
成语俄文 отвергáть увещáния и затушёвывать недостáтки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谏:劝告;饰:遮掩;遮盖;非:错误。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成语示例


毛泽东《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但是他不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个政策或工作方法去找振作的方法,他找到了拒谏饰非的方法。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荀况《荀子 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成语典故

荀子(邯郸籍学都)经常探讨国家政体与管理的问题,他在《荀子.成相》这篇著作中写道:人世间的灾祸,往往就是愚昧无知而陷害忠良;而对于君主来说,没有贤臣辅佐,就像瞎子无人领路,不知走向何方。   荀子接着写道:君主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苟子接着写道:君主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苟且胜过他人,如果群臣又不予以谏诤,这就必然要遭到不幸。如果说臣下的过失,那就是“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即是说,拒绝谏诤,掩饰过失,这就是作为臣下的愚昧和过失,而这样的臣下和主上苟同,国家必然会引起灾祸。   荀子说,什么是无能?那就是国家多弊,君主疏远贤能,接近邪僻,忠臣没有出路,君主的地位也就要转移了。   荀子又写道,什么是贤能?那就是通达于君臣之礼,对上能尊敬君主,对下能顺从民意,君主真正能听贤臣之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荀子又说,君主的罪孽往往是由于谗臣当道,贤臣隐居,愚昧加愚昧,昏庸加昏庸。这样,国家就必然要覆灭,君主必然要成为夏桀一类的贼子。   荀子这里所说的“拒谏饰非,愚而上同”,为后世许多政治家引为借鉴,汉唐时期还将此作为法律规范而列入法典之中。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抵挡,抵抗:~守。~敌。抗~。 不接受:~绝。~谏(拒绝劝谏)。来者不~。 古同“矩”,方阵。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劝。进~。~阻。兵~。从~如流。

装点得好看:装~。修~。 装饰用的东西:首~。银~。 装扮,扮演角色:~演。 假托,遮掩:~辞。粉~。掩~。文过~非。

不,不是:~凡。~法。~分(fèn )。~礼。~但。~同小可。啼笑皆~。 不对,过失:痛改前~。文过饰~。习~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看这本书。 责怪,反对:~难(nàn )。~议。无可厚~。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西~。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拒』

《唐韻》其呂切《集韻》《韻會》《正韻》臼許切,𠀤音巨。 《廣韻》捍也。 《增韻》禦也。 《論語》其不可者拒之。 《荀子·君道篇》內以固城,外以拒難。  又與距通。 《廣韻》格也,違也。 《玉篇》抵也。  又《儀禮·少牢禮》長皆及俎拒。 《註》拒讀爲介距之距。俎距脛中,當橫節也。  又《集韻》句許切。 《正韻》居許切,𠀤音舉。亦捍也。  又《集韻》《韻會》𠀤果羽切,音矩。方𨻰也。 《左傳·桓五年》鄭子元請爲左拒,以當蔡人衞人,爲右拒,以當𨻰人。  又《周禮·大宰祀五帝疏》西方白帝白招拒。

『非』

《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𠀤音飛。 《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 《玉篇》不是也。 《書·說命》無恥過作非。 《易·繫辭》辨是與非。  又《玉篇》下也。  又《玉篇》隱也。  又《增韻》訾也。 《孝經·五𠛬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  又《玉篇》責也。 《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  又山名。 《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  又姓。 《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𡚱尾切,音斐。 《集韻》本作誹。謗也。 《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 《史記·平準書》作腹誹。  又《鼂錯傳》非謗不治。 《註》非,讀曰誹。  又《韻會》方未切,音沸。本作誹。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