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介之士


   拘:洁身自好;介:节操。指不贪不慕,廉洁正派的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ū jiè zhī shì
成语简拼 jjzs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拘:洁身自好;介:节操。指不贪不慕,廉洁正派的人。


成语示例


~或惮赏而不言,贪昧之人将慕利而妄举。 《资治通鉴?魏纪九》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书?王沉传》:“将恐拘介之士,或惮赏而不言,贪赇之人,将慕利而妄举。”


成语典故

《晋书?王沉传》:“将恐拘介之士,或惮赏而不言,贪赇之人,将慕利而妄举。”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逮捕或扣押:~捕。~系。~留。~拿。~囚。~禁。~押。 限,限制:~束。~谨。不~小节。 固执,不变通:~泥。~礼。~迂。

遮蔽:“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而退”。

在两者中间:~于两者之间。~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入。 这样,这么:像煞有~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 放在心里:~意。~怀。 耿直:耿~。 甲:~胄。~壳。 个(用于人):一~书生。 大:~圭(大玉)。 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饮酒~。 助:~寿。 姓。 古同“芥”,芥菜。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拘』

《唐韻》舉朱切《集韻》《韻會》恭于切,𠀤音駒。 《說文》止也。 《徐曰》物去,手能止之也。 《廣韻》執也。 《易·隨卦》拘係之,乃從維之。 《書·酒誥》盡執拘以歸于周。 《左傳·僖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諸原。  又《史記·汲黯傳》弘大體,不拘文法。 《前漢·司馬遷傳》隂陽之術大詳而衆忌諱,使人拘而多畏。 《註》拘,曲礙也。 《集韻》或作句。  又作𢳉。別作佝。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侯切,音鉤。擁也。 《禮·曲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 《註》以袂擁帚之前,埽而郤行之。  又取也。 《禮·曲禮》凡僕人之禮,必授人綏,若僕者降等,則撫僕之手,不然,則自下拘之。 《疏》却手從僕手下自拘取之。  又曲也。與句同。 《荀子·哀公篇》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 《註》務讀爲冒。覆項也,句領,繞頸也。  又摟聚也。  又《正韻》求於切,音渠。 《莊子·達生篇》吾處身也,若橛株拘。  又《集韻》果羽切,音矩。 《前漢·地理志》拘㵎水至邯鄲入白渠。 《註》應劭讀。  又俱遇切,音句。拘挐,不展也。  又《集韻》《韻會》𠀤拘玉切。與挶通。戟持也。 《前漢·五行志》撠高后掖。 《註》拘持之也。◎按詩傳,戟挶義同。故註釋互用。

『介』

《廣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𠀤音戒。際也。 《易·繫辭》憂悔吝者存乎介。 《傳》介謂辨別之端。 《左傳·襄九年》介居二大國之閒。  又助也。 《詩·豳風》爲此春酒,以介眉壽。  又大也。 《詩·小雅》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又《爾雅·釋詁》介,善也。  又因也。 《左傳·僖七年》求介于大國。  又《文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 《史記·魯仲連傳》平原君曰:勝請爲紹介。 《孔叢子·難訓》子上曰:士無介不見。  又《揚子·方言》介,特也。物無耦曰特,獸無耦曰介。  又小也。 《揚子·法言》升東嶽而知衆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  又閒厠也。古者主有𢷤,客有介。 《禮·聘義》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  又隔也。 《左傳·昭二十年》晏子曰:偪介之關,暴征其私。 《註》介,隔也。迫近國都之關。  又貴介。 《左傳·襄二十六年》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  又保介,農官之副。 《詩·周頌》嗟嗟保介。  又凡堅確不拔亦曰介。 《易·豫卦》介于石。 《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又介介,猶耿耿也。 《後漢·馬援傳》介介獨惡是耳。  又側畔也。 《楚辭·九章》悲江介之遺風。  又一夫曰一介。 《左傳·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  又兵甲也。 《禮·曲禮》介冑則有不可犯之色。  又水鱗甲亦曰鱗介。 《禮·月令》孟冬之月,其蟲介。  又《前漢五行志》春秋成公十六年雨木冰。或曰今之長老名木冰爲木介,介者甲兵象也。  又國名。 《春秋·僖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朝。 《註》介,東夷國。葛盧,名。  又姓。晉介之推。  又與芥同。 《前漢·元后傳》遇共王甚厚,不以往事爲纖介。  又叶居吏切,音記。 《馬融·長笛賦》激朗淸厲,隨光之介也。牢剌拂戾,諸賁之氣也。 《說文》作爪,从人介于八之中。 《正譌》爪,分畫也,限也。从人从八,分辨之義。別作个。詳丨部个字註。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士』

《廣韻》《集韻》《韻會》𠀤鉏里切,音仕。四民士爲首。 《詩·大雅》譽髦斯士。 《禮·王制》命鄕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鄕,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升之司馬,曰進士。  又官總名。 《書·立政》庶常吉士。 《禮·王制》天子之元士,諸侯之上士,中士,下士。  又《孔安國曰》士,理官也,欲得其曲直之理也。 《書·舜典》帝曰:臯陶,汝作士。 《左傳·僖二十八年》士榮爲大士。  又漢制,嘗爵爲公侯奪免者,曰公士。  又《前漢·鄒陽傳》武力鼎士。 《註》能舉鼎者。  又《前漢·李尋傳》拔擢天士。 《註》能知天道者。  又《後漢·李業傳》王莽以業爲酒士。 《註》時官酤酒,故置酒士。  又侍從之士。 《通鑑》唐杜如晦等十八學士,時謂之登瀛州。  又士卒。 《左傳·丘甲註》革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家語》孔子之宋,匡人以。甲士圍之。  又男子通稱。 《詩·周頌》有依其士。  又女之有士行者曰女士。 《詩·大雅》釐我女士。  又《管子·牧民篇》有士經。 《註》士,事也。經,常也。  又《梵書》釋子勤佛行者曰德士,無上士。  又俗塐神像曰木居士。 《韓愈詩》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  又《山海經》大荒西有國,名淑士。  又士鄕。 《後漢·鄭𤣥傳》昔齊置士鄕。 《註》管仲相桓公,制國爲二十一鄕,工商之鄕六,士鄕十五。  又縣名,勇士縣,屬天水郡,見《後漢·西羌傳》。  又姓。陶唐之苗裔士蔿之後,爲士氏,見《統譜》。  又複姓,漢士孫瑞,扶風人。  又與事通。 《書·洛誥》見士于周。 《註》悉來赴役也。 《詩·豳風》勿士銜枚。 《註》自今可勿爲行𨻰銜枚之事。  又叶主矩切,音雨。 《詩·大雅》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叶下父。父,音甫。 《說文》士,事也。數始于一,終于十,从一从十。 《集韻》本作𣎶。  又與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