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掣泄泄


   随风飘荡貌。《文选·木华<海赋>》:“於是舟人渔子,徂南极东……或掣掣洩洩於裸人之国,或汎汎悠悠於黑齿之邦。” 李善 注:“掣掣洩洩,任风之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è chè xiè xiè
成语简拼 ccxx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随风飘荡貌。《文选·木华<海赋>》:“於是舟人渔子,徂南极东……或掣掣洩洩於裸人之国,或汎汎悠悠於黑齿之邦。” 李善 注:“掣掣洩洩,任风之貌。”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拉,拽:~肘。~后腿。风驰电~。 抽:~签。

拉,拽:~肘。~后腿。风驰电~。 抽:~签。

液体或气体排出:排~。~洪。~泻。 漏,露:~劲。~露。~漏。~密。 尽量发出(情绪、情欲等):~愤。~恨。发~。

〔~~〕a.缓飞的样子,如“雄雉于飞,~~其羽”;b.闲散自得,如“十亩外兮,桑者~~兮”;c.弛缓的样子,如“天之方噘,无然~~”。

液体或气体排出:排~。~洪。~泻。 漏,露:~劲。~露。~漏。~密。 尽量发出(情绪、情欲等):~愤。~恨。发~。

〔~~〕a.缓飞的样子,如“雄雉于飞,~~其羽”;b.闲散自得,如“十亩外兮,桑者~~兮”;c.弛缓的样子,如“天之方噘,无然~~”。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掣』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尺制切,音懘。 《爾雅·釋訓》甹夆,掣曳也。 《易·睽卦》見輿曳,其牛掣。 《註》滯隔不進也。 《唐書·陸贄傳》可任,則當要之於終,不宜掣肘於內也。 《劉邵·飛白贊》素翰冰解,𥳑墨電掣。直準箭馳,屈擬蠖勢。或作𢳅。  又作摯。  又《唐韻》昌列切《集韻》《韻會》尺列切,𠀤滯入聲。義同。亦挽也。  又揭也,取也。 《晉書·王獻之傳》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從後掣其筆不得。  又《正韻》敕列切,音徹。義同。 《類篇》通作挈。  又《玉篇》掣同𤸪。牽也。 《說文》引縱曰𤸪。从手,瘛省聲,尺制切。 《六書故》瘛瘲,謂小兒風驚,乍掣乍縱。掣,搐也,縱則掣而乍舒也。瘛瘲因掣縱立文,今乃作𤸪,更从瘛,失之甚矣。

『掣』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尺制切,音懘。 《爾雅·釋訓》甹夆,掣曳也。 《易·睽卦》見輿曳,其牛掣。 《註》滯隔不進也。 《唐書·陸贄傳》可任,則當要之於終,不宜掣肘於內也。 《劉邵·飛白贊》素翰冰解,𥳑墨電掣。直準箭馳,屈擬蠖勢。或作𢳅。  又作摯。  又《唐韻》昌列切《集韻》《韻會》尺列切,𠀤滯入聲。義同。亦挽也。  又揭也,取也。 《晉書·王獻之傳》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從後掣其筆不得。  又《正韻》敕列切,音徹。義同。 《類篇》通作挈。  又《玉篇》掣同𤸪。牽也。 《說文》引縱曰𤸪。从手,瘛省聲,尺制切。 《六書故》瘛瘲,謂小兒風驚,乍掣乍縱。掣,搐也,縱則掣而乍舒也。瘛瘲因掣縱立文,今乃作𤸪,更从瘛,失之甚矣。

『泄』

《唐韻》余制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制切,𠀤音曳。水名。 《說文》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 《水經》泄水,出博安縣,北過芍陂,西北入于淮。 《註》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鄕縣也。  又散也。 《詩·大雅》俾民憂泄。 《傳》泄,去也。 《箋》猶出也,發也。  又泄泄,舒徐貌。 《詩·邶風》泄泄其羽。 《傳》飛而鼓其翼,泄泄然也。  又衆也。 《詩·魏風》桑者泄泄兮。 《傳》泄泄,多人之貌。  又《爾雅·釋訓》憲憲泄泄,制法則也。 《李巡曰》皆黨惡爲制法則也。  又《詩·大雅》天之方蹶,無然泄泄。 《孟子》泄泄猶沓沓也。 《註》怠緩悅從之貌。  又《廣韻》《集韻》私列切《正韻》先結切,𠀤音薛。與渫同。除去也。詳渫字註。  又漏也。 《管子·君臣下篇》古言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  又《揚子·方言》歇也。楚揚謂之歇。  又發越也。 《禮·月令》季春之月,陽氣發泄。  又雜也。 《後漢·杜詩傳》頗泄用之。  又嫚也。與渫同。 《荀子·榮辱篇》憍泄者,人之殃也。  又與洩同。  又姓魯泄柳。

『泄』

《唐韻》余制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制切,𠀤音曳。水名。 《說文》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 《水經》泄水,出博安縣,北過芍陂,西北入于淮。 《註》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鄕縣也。  又散也。 《詩·大雅》俾民憂泄。 《傳》泄,去也。 《箋》猶出也,發也。  又泄泄,舒徐貌。 《詩·邶風》泄泄其羽。 《傳》飛而鼓其翼,泄泄然也。  又衆也。 《詩·魏風》桑者泄泄兮。 《傳》泄泄,多人之貌。  又《爾雅·釋訓》憲憲泄泄,制法則也。 《李巡曰》皆黨惡爲制法則也。  又《詩·大雅》天之方蹶,無然泄泄。 《孟子》泄泄猶沓沓也。 《註》怠緩悅從之貌。  又《廣韻》《集韻》私列切《正韻》先結切,𠀤音薛。與渫同。除去也。詳渫字註。  又漏也。 《管子·君臣下篇》古言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  又《揚子·方言》歇也。楚揚謂之歇。  又發越也。 《禮·月令》季春之月,陽氣發泄。  又雜也。 《後漢·杜詩傳》頗泄用之。  又嫚也。與渫同。 《荀子·榮辱篇》憍泄者,人之殃也。  又與洩同。  又姓魯泄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