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死以闻


   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èi sǐ yǐ wén
成语注音 ㄇㄟˋ ㄙˇ 一ˇ ㄨㄣˊ
成语简拼 msyw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昧死以聞
成语英文 appeal at the risk of death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


成语示例


息而人心一,天下久安,永誉无极。谨~。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五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史记 赵世家》:“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昧死以闻!”


成语典故

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说给您听。古代臣子向君主、王后进言时表示诚惶诚恐的用语。《史记.赵世家》:“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黑衣:古代卫士服装。)《宋书.谢灵运传》:“久欲上陈,惧在触罝(jiē,又读jū),蒙赐恩假,暂违禁省,消渴十年,常虑朝露,抱此愚忠,昧死以闻。”(置:捕兽的网。) 原作【没(mò)死以闻】。上引《史记》例,《战国策.赵策四》作“没死以闻”。高诱注:“没,同‘昧’。” 述补 昧,冒。闻,听见。冒着死罪向君王进谏。表示诚惶诚恐。语本《战国策·赵策四》:“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没(mò)死以闻。’”《宋书·谢灵运传》:“久欲上陈惧在触罝(jiē,又读jū),蒙赐恩假,暂违禁省,消渴十年,常虑朝露,抱此愚志,~。”△褒义。用于敬词、谦词方面。也作“没死以闻”。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暗,不明:幽~。~旦(清晨还未明亮时)。 昏,糊涂,不明白:愚~。蒙~。素~平生(一向不认识)。 目不明:“目不别五色之章为~”。 隐藏,隐瞒:暧~。~心(违背良心做坏事)。 冒犯:冒~(多作谦辞)。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亡。~讯。~刑。~囚。~棋。~地。生离~别。~有余辜。 不顾生命:~志(牺牲生命的决心)。~士(敢死的武士)。~战。 固执,坚持到底:~心塌地。~卖力气。 无知觉:睡得~。 不活动,不灵活:~结。~理。~板。 不通达:~胡同。~路一条。 过时,失去作用:~文字。 极,甚:乐~人。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古同“已”,已经。 太,甚:不~急乎? 及,连及:富~其邻。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昧』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佩切,音妹。 《說文》𤕤旦明也。一曰闇也。 《博雅》冥也。 《易·屯卦》天造草昧。 《疏》昧謂冥昧。 《書·堯典》宅西曰昧谷。 《傳》昧,冥也。日入於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  又《書·太甲》先王昧𤕤丕顯。 《疏》昧是晦冥,𤕤是未明,謂夜向晨也。 《詩·鄭風》士曰昧旦。  又《書·仲虺之誥》兼弱攻昧。 《傳》闇則攻之。  又《左傳·文二十六年》楚王是故昧於一來。 《註》昧,猶貪冒。  又《屈原·離騷》路幽昧以險隘。 《註》幽昧,不明也。  又樂名。 《禮·明堂位》《昧》,東夷之樂也。  又縣名。 《類篇》在益州。  又與沬同。 《易·豐卦》日中見沬。 《釋文》沬,《字林》作昧,云斗杓後星。  又《集韻》《韻會》𠀤莫貝切,音眛。義同。  又《韻補》叶莫結切。 《鮑昭詩》年貌不可還,身意會盈歇。智哉衆多士,服理辨明昧。

『死』

《廣韻》息姊切《集韻》《韻會》《正韻》想姊切,𠀤斯上聲。 《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 《釋名》死者,澌也,若冰釋澌然盡也。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 《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 《禮·曲禮》庶人曰死。 《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  又《山海經》有不死國,在南海大荒中。 《郭璞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稟此遐齡,悠悠無竟。  又圓丘山有不死樹。 《郭璞贊》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  又《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閒,有不死山。  又《劉孟會云》祖州海島產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  又姓。自、死、獨、膊,代北四姓也。見《氏族略》。  又叶息利切,音四。 《宋玉·九辯》願徼𡴘而有待兮,泊莽莽與埜艸同死。叶上至。 《說文》从人作𣦸。  又𣦹,同。

『以』

《韻會》《正韻》𠀤養里切,怡上聲。爲也。 《論語》視其所以。  又因也。 《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 《註》以魯故也。 《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又用也。 《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 《易·師卦》能以衆正。  又《詩·周頌》侯彊侯以。 《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又同已。 《孟子》無以,則王乎。  又古以與聲相通。 《禮·燕禮》君曰:以我安。 《註》猶與也。 《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 《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註》韓文與多作以。  又《集韻》與似同。 《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