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关上。关上大门,不再打扫庭院路径。指闭门谢客,清静自适
《魏书 逸士传 李谧》:“杜门却扫,弃产营书。”
杜,阻塞。却扫,不扫。关闭大门,不再洒扫门径,迎接宾客。指不与外界接触。原是对北魏李谧隐居治学生涯的形容。李谧,字永和,赵郡(今河北赵县)人。自小好学,博通诸经,遍览百家,然朝廷征召并拜他为著作佐郎,他辞而不就;公府两次征召,他仍不就,虽生于仕宦大家,却只以琴书为业,有绝世之心。年三十二夭亡,遐迩悼惜。于是四十五位学官上书道:“故处士李谧;十三岁通《孝经》、《论语》、《毛诗》、《尚书》,兼长历数之术,但只以拥书为乐,竟杜门却扫,弃家产而求书,经其审定的书四千卷有余。常常隆冬达曙,盛夏通宵,然暴疾而卒,朝廷怎可默然!”帝随即降诏,谥谧贞静处士,又表谧门闾,门为“文德”,里为“孝义”。又作闭门扫轨(轨,车轮留下的痕迹)。 【出典】: 《魏书》卷90《李谧传》1938、1939页:“学官四十五人上书曰:‘窃见故处士赵郡李谧……十三通《孝经》、《论语》、《毛诗》、《尚书》,历数之术尤尽其长,州闾乡党有神童之号……遂绝迹下帏,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余矣……而祐善空间闻,暴疾而卒……其可默乎!’事奏,诏曰:‘谧屡辞征辟,志守冲素,儒隐之操,深可嘉美。……谥曰贞静处士,并表其门闾,以旌高节。’遣谒者奉册,于是表其门曰‘文德’,里曰‘孝义’云。” 【例句】: 唐·刘知几《史通·忤时》:“杜门却扫,凡经三载”。 清·朱彝尊《〈话山集〉序》:“平湖陆先生话山,名在复社。迨甲申六月,纳巾衫于学使,业闭门扫轨矣。” 见“闭门却扫”。宋·孔平仲《续世说·文学》:“遂绝迹下帷,~,弃产营书。”
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 阻塞(sè),堵塞(sè):~绝。~塞(sè)。~门谢客,防微~渐。 〔~撰〕凭自己的意思没有根据地编造。 姓:~康(相传最早发明酿酒的人,文学作品中借指酒)。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儿。~口。开~见山。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 途径,诀窍:~径。~道儿。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风。~婿。长(zhǎng )~长子。 事物的分类:分~别类。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徒。 量词:一~大炮。 姓。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退还,不受:盛情难~。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去掉:失~。了(liǎo)~。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動五切,音𢾖。 《說文》甘棠也。牡曰棠,牝曰杜。樊光曰:赤者爲杜,白者爲棠。 《陸璣·草木疏》赤棠,子澀而酢,無味。木理韌,可作弓幹。與《說文》不同。 又塞也。 《書·費誓》杜乃擭。 《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凌政則杜之。 又《爾雅·釋草》杜榮。 《註》似茅,皮可爲索。 又香草名。 《屈原·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又繚之兮杜蘅。 又《方言》東齊謂根爲杜。 又澀也。 又《本草》杜仲,藥名。 又《博雅·釋蟲》杜伯,蠍也。 又姓。 《廣韻》本帝堯劉累之後。出京兆、濮陽、襄陽三望。 又《集韻》董五切,音睹。姓也。楚有杜敖。 又《類篇》同都切,音徒。亦姓也。晉有杜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