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绰态


   柔美的情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róu qíng chuō tai
成语注音 ㄖㄡˊ ㄑ一ㄥˊ ㄔㄨㄛ ˙ㄊㄞ
成语简拼 rqct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柔情綽態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柔美的情态。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瑰恣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预言。”


成语典故

情态柔美。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亦作“柔情媚态”。清.李心衡《金川琐记.陈生》:“〔陈生〕遂患心疾,辗转昏愦中。忽忆柔情媚态,则哑然笑;又忆浮萍断梗,何处追寻,则啜以悲。” 并列 柔美的情意,绰约的体态。形容性情温柔、丰姿绰约的女子。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瑰姿艳逸,仪静体闲,~,媚于语言。”△褒义。用于描写女性的柔美。→柔媚姣俏 绰约多姿 千娇百媚?豪迈奔放 桀骜不驯。 也作“柔情媚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植物初生而嫩:~荑(初生嫩芽,喻女子白嫩的手)。 软,不硬:~软。~韧。~嫩。~滑。 软弱,与“刚”相对:~懦。~弱。刚~相济。 温和:~顺。~和。~曼(柔和妩媚)。~情。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感~。~绪。~怀。~操。~谊。~义。~致。~趣。~韵。性~。~愫(真情实意)。~投意合。~景交融。 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爱~。~人。~书。~侣。~诗。殉~。~窦初开(形容少女初懂爱情)。 对异性的欲望,性欲:~欲。发~期。 私意:~面。说~。 状况:实~。事~。国~。~形。~势。~节。

宽裕,缓:宽~。~~有余。 舒缓柔美:~约。~姿。~俏。 〔~号〕外号,诨名。 古同“搅”,吹拂,搅乱。

匆忙地抓起,拿起:~起一根棍子。 同“焯2”。

形状,样:~度。状~。姿~。形~。神~。动~。静~。事~。情~。常~。变~。体~。生~。 一种语法范畴,多表明句子的主语和动词之间关系。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柔』

《唐韻》耳由切《集韻》《韻會》《正韻》而由切,𠀤受平聲。 《說文》木曲直也。  又柔者剛之反。 《易·說卦》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書·洪範》沈潛剛克,高明柔克。 《老子·道德經》豈非以其柔耶。  又安也。 《書·舜典》柔遠能邇。  又服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我得天,楚伏其罪,我且柔之矣。  又草木新生曰柔。 《詩·小雅》薇亦柔止。  又國名。 《前漢·地理志》屬琅邪郡。 俗作𣐱,非。

『情』

《唐韻》疾盈切《集韻》《韻會》《正韻》慈盈切,𠀤音晴。性之動也。从心靑聲。 《董仲舒曰》人欲之謂情。 《詩序》六情靜于中,百物盪于外。 《白虎通》喜,怒,哀,樂,愛,惡,謂六情。 《禮·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又情,實也。 《論語》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又叶慈良切,音牆。 《韓愈·贈張籍詩》閉門讀書史,淸風𥦬戸凉。日念子來游,子豈知我情。 《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與情皆从心。性卽心之理,情卽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