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流离漂泊。
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只为他孤身去梗泛萍飘,撇的俺三口儿梦断魂劳。”
断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飘泊流离。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只为他孤身去梗泛萍飘,撇的俺三口儿梦断魂劳。”清 孔尚任《桃花扇.哭主》:“经几番凶荒战斗,怎免得梗泛萍飘。” 并列 浮萍在水面漂浮不定。比喻流离飘泊。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总是地北天南,时移物换。经几番凶荒战斗,怎免得~。”△用于描写流落无定。→萍踪浪迹 浮家泛宅 ?安居乐业
植物的枝或茎:菜~子。 直,挺立:~着脖子。 正直,直爽:~直。 阻塞,妨碍:~塞(sè)。~阻。心肌~死。 大略:~概。 有刺的草木:~榆(刺榆)。
漂浮:~舟。 透出:脸上~出了红晕。 浮浅,不切实:浮~。空~。~~之交(友谊不深)。~~而谈。 一般地:~论。~指。~称。广~。~览。~读。 水向四处漫流:~溢。
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水面,叶子扁平,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开白花,称“浮萍”,亦称“青萍”、“紫萍”,多用以喻不定的生活或行踪:~泊。~踪。~水相逢。
随风飞动:~扬。~摆。~散(sàn )。~洒。~逸(洒脱自然,与众不同)。~溢(飘荡洋溢)。~拂。~忽(a.风云等轻快地移动;b.摇摆,浮动)。~荡。~泊(同“漂泊”)。~渺(同“漂渺”)。~摇。~零(a.飘荡;b.漂泊,流落无依)。~~然。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正韻》𠀤古杏切,音鯁。 《說文》山枌楡,有朿,莢可爲蕪荑者。 又病也。 《詩·大雅》至今爲梗。 又禦災曰梗。 《周禮·天官》女祝以時招梗,禬禳以除疾殃。 又《爾雅·釋詁》梗,正直也。 又《揚子·方言》梗,略也。梗槩,大略也。 又草木刺人爲梗。 《張衡·西京賦》梗木爲之靡拉。 又枝梗。 《戰國策》桃梗土偶。 又土梗,非眞物也。 《莊子·田子方》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又猛也。 《方言》韓趙之閒曰梗。 《淮南子·原道》鋤其强梗。
『泛』《唐韻》《集韻》《韻會》𠀤孚梵切,音汎。 《說文》浮也。一曰流也。通作汎。 《前漢·郊祀歌》泛泛滇滇從高斿。 又《集韻》方勇切,音捧。覆也。 《前漢·武帝紀》泛駕之馬。 《註》本作覂,後通用。 又《廣韻》房法切《韻會》扶法切,𠀤音乏。泛𣶏,聲微小貌。
『萍』《唐韻》薄經切《集韻》旁經切,𠀤音甁。 《玉篇》萍草。 《本草註》萍卽楊花所化,一葉經宿卽生數葉,葉下有微鬚,卽其根也。 《禮·月令》萍始生。 《周禮·萍氏註》萍之草無根而浮,取名於其不沉溺。 《後漢·鄭𤣥傳》萍浮南北。 又靑萍,劒名。 又地名。 《竹書紀年》蒐于萍澤。 《晉書·地理志》萍鄕,屬安成郡。 又《集韻》《正韻》與苹同。 《韻會》苹、萍本是一物,字異而音義相同。◎按《詩》食野之苹,毛氏傳云:苹,䓑也。鄭氏箋云:苹,藾蕭也。疏云:萍是水中之草,非鹿所食。故鄭氏不从毛氏,觀下食蒿食芩,皆陸草可知,則苹當依經疏藾蕭,萍是浮萍,絕然二物,字可通借,義不相通,《韻會》之說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