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核枇杷。 元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物产·枇杷》:“枇杷白者为上,黄者次之,无核者名椒子枇杷。”
无核枇杷。 元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物产·枇杷》:“枇杷白者为上,黄者次之,无核者名椒子枇杷。”
〔花~〕a.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球形,暗红色,种子黑色,可供药用或调味;b.这种植物的果实,简称“椒”,如“~盐”。“~酒”。“~桂”(常用来喻贤人)。 〔胡~〕a.常绿藤本植物,果实球形,红色,成熟后红黑色,味辛辣,可供药用或调味;b.这种植物的果实。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 动物的卵:鱼~。蚕~。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 姓。
〔~杷〕a.常绿乔木,叶大,长椭圆形,果实球形,黄色,味甜,叶和核可入药;b.这种植物的果实。
〔枇~〕见“枇”。
《唐韻》卽消切《集韻》《正韻》兹消切,𠀤音焦。 《說文》莍也。或作𣐹。亦作𣒏。 《爾雅·釋木》椒榝醜莍。 《註》莍萸子聚生成房貌。 《疏》椒者,榝之類,實皆有莍彙自裹。 《詩·唐風》椒聊之實,蕃衍盈升。 《陸疏》聊,語助也。椒樹似茱萸,有針刺,葉堅而滑澤,蜀人作茶,吳人作茗。今成臯山中有椒,謂之竹葉椒。東海諸島亦有椒樹,子長而不圓,味似橘皮,島上獐、鹿食此,肉作椒橘香。 又《漢官儀》皇后以椒塗壁,稱椒房,取其溫也。 《桓子·新論》董賢女弟爲昭儀,居舍號椒風。 又《荀子·禮論》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 又《荆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長幼以次拜賀,進椒酒。 又土高四墮曰椒丘。 《屈原·離騷》馳椒丘且焉止息。 又山頂亦曰椒。 《謝莊·月賦》菊散芳于山椒。 又邑名。亦姓也。椒,春秋楚邑,椒舉以邑爲姓。 又《集韻》子肖切,音醮。芬香也。 《詩·周頌》有椒其馨。 《說文》無椒字。茮,子寮切。 《徐鍇曰》茮,卽今之椒。 《正字通》謂徐氏不知椒成樹之誤。○按《通志》廣東椒有蔓生者。《眞臘風土記》胡椒纒藤而生。則草木可以𠀤用。𣓙。
『子』《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𠀤音梓。 《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 《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 又《廣韻》息也。 《增韻》嗣也。 《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 《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 《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又男子之通稱。 《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 《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又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 又卿之妻曰內子。 《儀禮·有司徹註》內子不薦籩。 又《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前漢·嚴助傳註》令子出就婦家爲贅壻,曰贅子。 又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又辰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 《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又《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疏》子者,奉恩宣德。 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又國名。 《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又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爲趙邑,屬上黨。 又姓。 《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又複姓。 《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又子細,猶分別。 《北史·源思禮傳》爲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 《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又去聲,才四切。 《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又與慈通。 《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又叶濟口切,音走。 《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又叶子德切,音則。 《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 《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枇』《唐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𠀤音皮。詳杷字註。 又《白居易·山枇杷詩》深山老去惜年華,況對東溪野枇杷。作入聲讀,薄密切,音弼。 又《廣韻》𤰞履切,音匕。與朼同。所以載牲體也。 《孔穎達·雜記疏》從鑊以枇升入於鼎,從鼎以枇載之於俎也。 又《廣韻》毗至切,音俾。細櫛。 《釋名》枇,言細相比也。 又《集韻》次也。 又《集韻》駢迷切,音鼙。楖木。 又《集韻》篇迷切,音批。義同。 或作枈。
『杷』《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蒲巴切,音爬。 《說文》收麥器。一曰平田器。 《戰國策》秦頓弱曰:商人無杷銚柱耨之勢,而有積粟之實。 又枇杷,果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枇杷橪𣐈。 《張揖註》枇杷似槲樹而葉長,子似杏。 又樂器。 《釋名》枇杷,馬上所鼓。俗作琵琶。○按《風俗通》从手,不从木。 又《集韻》傍卦切,音𥟑。田器也。 又薄邁切,音敗。義同。 又《韻會》與欛同。柄也。 《晉書·王濛傳》濛卒,劉惔以犀杷麈尾置棺中。